新博88娱乐:主页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海,森林覆盖率达87.5%。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多年来,由于山多地少、无霜期短、积温低,农业发展局限性大,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仅靠传统农业生产脱贫十分艰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汪清县从客观实际出发,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将黑木耳作为产业脱贫的突破口,从积极探索黑木耳人工栽培,到引导农户全面推广,再到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打造出了“闭合型”黑木耳产业链条,使广大农村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掘金”致富之路。
汪清县种植黑木耳的历史由来已久。1995年,汪清县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2001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2005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省黑木耳绿色食品基地”“全国黑木耳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和“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2016年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省市监局批复将“全省黑木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汪清。
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实践,汪清县逐步确立了“建设基地、培育龙头、扩大规模、辐射带动”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了从“V型朵状生产到小孔单片生产”、从“农户单独生产到组织化社会化生产”、从“平地生产到立体吊袋生产”等多种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转变,黑木耳产业从小到大,实现了不断的跨越式发展,并初步形成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一体的黑木耳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黑金产业”,成为汪清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和“制胜法宝”。
按照“县做标准、村抓生产”思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汪清县黑木耳生产规模已经达到6.5亿袋,产量达4.5万吨,产值34亿元。2017年,全县日产3万袋以上菌包厂发展到34个。3月1日,汪清县代表吉林省参加了全国扶贫产业经验交流会,并做了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经验介绍。2018年新建菌包厂16个,总数已达到50个。目前,全县9个乡镇中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200个行政村中专业村116个,其中百万袋以上村69个,随处可见的菌包已成为农村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致富包”。专业生产大镇——天桥岭镇被列为省级“特色产业示范镇”,并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行列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几年来,汪清县统筹项目资金陆续建设了“桃源小木耳示范基地”等4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每个基地都设有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统一制种、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统一”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为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大面积标准化生产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既提高了产能,又降低了成本,各基地产量已占全县总产量的30%以上。
在众多的基地示范带动下,全县农村单户平均生产规模从原来的几百袋发展到目前的3万袋,从事黑木耳相关产业的农民达到3万人,占有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总人口的52.6%。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在生产经营模式方面,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扶贫资金与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自主经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经纪人承租、农户自我生产加工等多种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组织模式,将贫困户、贫困村融入产业链条,既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生产经营,又通过分红有效增加了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收入。在扶贫资金投入方面,选择信誉高、效益好的企业或合作社,在提供充足抵押保证前提下投入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权予以量化,年末分红,使贫困户得到持续稳定的收益。例如天桥岭镇东新村将13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裕康菌业合作社,占股43.3%,每年可分红28万元,按照贫困户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仅此一项贫困户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1350元,并保持了稳定收入渠道。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采取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收益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为农户提供充足的生产资金。在构建土地流转机制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实现了集中连片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在风险防范方面,汪清县在吉林省率先开展了黑木耳政策性保险业务,由政府补贴20%的保费,积极推进安华农业保险有限公司开展黑木耳产业保险业务,有效降低了种植农户的生产风险。在特色品牌打造方面,全力培育特色品牌,先后打造出“丹华”“吉绿源”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春利来”“山里友”2个吉林省名牌,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
依托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农科院等域内外科研机构技术优势,强化战略合作,深化科技攻关,细化技术指导。建立了李玉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引进“玉木耳新品种”,2016年试验生产20万袋;利用延边农科院和“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延吉综合试验站”,开展了“黑木耳周年生产技术”“无根单片栽培示范技术”“基质替代料技术”“新基质专业品种及配套试验示范”“黑木耳优良品质精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等新技术;创建了吉冠食用菌研究所,成功研发出3个汪清自有新菌种;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的延边源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出全国最先进的菌丝培养和栽培技术,小孔出耳、液体菌种、吊袋木耳、棚架晾晒等行业领先技术已在天桥岭镇示范成功并逐步得到推广。
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机制,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覆盖率。定期组织州内专家和国家体系岗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讲座,将黑木耳新技术、新品种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每年培训、指导耳农数万人次,同时也造就了行走在村屯的大批“土专家”和“行家里手”。另外,还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了《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规程》和《黑木耳高产生产技术》等技术规范,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黑木耳生产技术推广和权威技术指导,严格实行生产流程可追溯管理,连续五年全优通过农业部检测中心质量抽检,为全州及周边地区发展黑木耳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几年来,扶持壮大了延边源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汪清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13户,其中省州级黑木耳加工企业6户,菌包生产企业7户,菌包代加工场发展到160个,同时成立黑木耳协会7个,合作社95个,年加工菌包达3亿袋。
加快黑木耳第三产业发展。牢固树立“抓产业先抓市场,抓生产先抓流通”的理念,建成了占地9613平方米、可容纳业主100户的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产品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交易范围面向国内各省市地区,辐射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等东北亚地区。市场黑木耳年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9亿元,仅2016年交易量就达5万吨,年交易额30亿元。县内黑木耳合作社、协会等组织遍布乡村,经纪人队伍常年活跃于各乡村,为农民销售和菌用物资采购牵线搭桥,依靠各类经济组织体,促进了信息的交流,最大限度保证了贫困种植户的利益。
随着“国有天然林禁伐制度”的实施,黑木耳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汪清县穷则思变,创新求生,积极探索黑木耳产业持续稳定的绿色发展途径。一是从俄罗斯进口木料保证生产原料供应,同时积极开展新基质代替木料研究,积极寻求新材料,利用秸秆、玉米芯、果树枝条、稻糠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适应性品种生产试验,已取得预期效果,降低了对木材资源的依赖度。二是变废为宝,将黑木耳废菌袋循环利用。汪清县凯迪发电厂对其回收做燃料,年处理废菌袋2万吨;设立小型塑料颗粒厂对废菌袋回收进行压缩木炭和塑料颗粒加工,年处理废菌袋5万吨,由乡镇村屯集中统一堆放用于生活燃料或是还田,年处理废菌袋8万吨;2017年,引进上海环垦和北京三聚两家企业到汪清县建设生物菌肥厂,使全县废弃菌袋的总体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经过不懈的努力,汪清县已经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不仅消除了产区环境污染,更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