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首页-利澳注册-利澳平台注册登录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27 18:10   文字:【】【】【

  首页-利澳注册-利澳平台-利澳注册登录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的技术方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加快提升设计建造能力。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doc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2]145号),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1]597号,以下简称《海工规划》),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形成我国开发深海资源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围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四大环节的需求,选择《海工规划》明确的部分急需海洋工程装备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按照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等三个领域,形成了2012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的重点方向。一、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一)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1)掌握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研究开发出一型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设计方案,其功能满足我国南海海域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需求 (3)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2、主要研究内容(1)总体方案设计技术研究 (2)平台设计环境条件及总体性能研究 (3)平台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4)超深海定位系统设计与海上安装技术研究 (5)平台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6)平台立管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7)平台上部采油、生产作业流程设计研究 (8)平台系统集成及集成控制设计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与上述平台配套的生产立管研制技术要求 (6)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技术标准名录。(二)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1)跟踪国外LNG-FPSO的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开展船型关键技术和关键系统研究,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发出一型用于深海大型气田的大型LNG-FPSO设计方案,该型LNG-FPSO的年产量约为300万吨,舱容约30万立方米 (3)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2、主要研究内容(1)总体方案优化技术研究 (2)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3)全船结构分析及设计技术研究 (4)系泊分析及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5)工艺处理模块及方案设计研究 (6)液化处理系统设计研究 (7)LNG-FPSO基本设计方案。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LNG-FPSO设计指导性文件 (5)提出与上述LNG-FPSO配套的离岸液化装置及工艺处理装置研制技术要求 (6)LNG-FPSO设计技术标准名录。(三)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研发1、研究目标(1)掌握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结合当前国内外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需要,开发出一型集钻井支持、海上安装、供应、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方案 (3)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2、主要研究内容(1)平台总体方案论证研究 (2)深海耦合多点系泊系统设计及栈桥技术研究 (3)钻机模块自安装技术研究 (4)钻井作业材料输送技术及流程研究 (5)动力供应及接口技术研究 (6)人员居住安全及环保技术研究 (7)平台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8)平台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四)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1)掌握LNG-FSRU的设计理念,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结合国内外市场需要,开发一型舱容在20万立方米以上、年气化能力约为200万吨的LNG-FSRU的设计方案 (3)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2、主要研究内容(1)LNG-FSRU船型及海况分析研究 (2)船体运动性能及液货晃荡分析技术研究 (3)液货舱结构强度及疲劳分析技术研究 (4)系泊分析及系统研究 (5)货物输送系统研究 (6)液货存储系统选型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LNG-FSRU设计指导性文件 (5)LNG-FSRU设计技术标准名录。(五)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研发1、研究目标(1)掌握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理念,突破此类船舶的核心技术 (2)以大功率、大收油舱容、具备高海况作业能力和应急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发一型经济、收油效果好及综合作业能力强的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方案 (3)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2、主要研究内容(1)大船、收油艇与内置式收油机联合操作技术 (2)节能减排技术 (3)溢油回收设备分析、选型技术 (4)船舶推进装置技术 (5)空调通风系统技术 (6)浮油回收舱布置技术 (7)区域及设备防爆处理技术 (8)总体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5)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二、关键系统和设备(六)海洋钻井平台用深海隔水管系统研究及关键部件研制1、研究目标(1)开展钻井隔水管及相关配套设备的技术研究,掌握钻井隔水管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2)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南海2000m水深作业要求的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 (3)完成钻井隔水管提升装置、卡盘、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灌注阀、隔水管主体单根的样机研制,并完成样机的API认证。(4)完成钻井隔水管伸缩装置原理样机的研制 (5)完成万向节、隔水管伸缩装置、隔水管终端接头的图纸设计并经相关机构或单位认可,符合API相关规定。2、主要研究内容(1)系统配套技术研究 (2)万向节技术研究 (3)隔水管终端接头技术研究 (4)隔水管伸缩装置技术研究 (5)隔水管提升装置研制 (6)卡盘研制 (7)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研制 (8)灌注阀研制 (9)隔水管主体单根研制 (10)隔水管主体及关键设备功能试验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设计指导性文件 (5)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七)深海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研制1、研究目标(1)以满足深海油气田井口间短距离小管径管道铺设需求和水下设施安装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方案和关键设备的研究 (2)开发一套作业水深300-1000米,满足6-12寸海管铺设,200吨以内水下设施安装,适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铺管船的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设计方案 (3)完成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的制造并在实船安装和测试。2、主要研究内容(1)国外轻重型深海J型铺设系统分析研究(2)深海J型铺设管道预处理与输送技术研究(3)深海J型铺设系统水下安装与监测技术研究(4)轻型J型铺设系统总体方案研究(5)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备集成设计技术研究(6)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研制(7)轻型J型铺设系统实船适应性升级技术研究(8)轻型J型铺设系统海上风险分析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铺管船用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J型铺设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八)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制1、研究目标(1)以突破适用于1500米深海环境下水下生产系统连接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安装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2)完成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方案 (3)完成一套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6英寸,实现海试及示范应用 (4)完成一套螺栓法兰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24英寸,实现海试 2、主要研究内容(1)水下连接系统材料选择及材料工艺特性研究 (2)水下连接系统与ROV接口技术研究 (3)水下连接系统密封技术研究 (4)水下连接系统模拟仿线)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及示范应用研究 (6)卡箍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 (7)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8)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和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及相应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九)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研制1、研究目标(1)以满足30万吨级及以下FPSO配套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 (2)完成一型外输能力为每小时3000-5000立方米的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完成系统样机及快速应急拉断阀(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和试验验证,获得相关船级社的认可。2、主要研究内容(1)大流量安全输送、快速应急等原油外输系统安全保护及集成技术研究 (2)原油外输系统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 (3)原油外输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类技术研究报告 (2)30万吨级FPSO配套的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方案(设计文件与图纸) (3)相应的专利 (4)FPSO原油外输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5)FPSO原油外输系统技术标准名录。(十)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研制1、研究目标(1)攻克海洋浮式结构物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核心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形成装置总包能力 (2)完成一台具备系泊30万吨级以下大型油轮、设计传输能力每小时5000立方米、设计寿命25年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研制,完成主轴承及立管的研制。2、主要研究内容(1)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功能分析、类型选择和设计参数论证 (2)锚链-浮筒-船舶耦合水动力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 (3)海洋环境动载荷作用下海底桩锚定位设计与分析 (4)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结构设计和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设计与分析 (5)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建造、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6)主轴承及立管等主要配件研制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主轴承及立管等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设计指导性文件 (5)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相关技术标准。(十一)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开发及液体旋转接头研制1、研究目标(1)对FPSO单点系泊系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一套适应我国南海100米工作水深FPSO需要的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的设计方案 (2)完成基本设计,完成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等关键设备样机的研制,通过船级社认可。2、主要研究内容(1)国外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功能(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能力)分析 (2)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3)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与FPSO船体的匹配设计研究 (4)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 (5)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海上安装方案研究 (6)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核心部件——液体旋转接头及电滑环研制 (7)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及关键部件功能验证试验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十二)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1)以满足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工作需要为目标,通过开展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突破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真、试验验证等关键技术,掌握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设计技术和集成方法。(2)完成一套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的设计,其技术指标:1)电压11kV,2)单机功率≥5000—10000KW,3)电站模块匹配仿线)电站结构噪声隔振量≮15dB(A),5)中压系统THD2、主要研究内容(1)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2)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线)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试验验证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仿真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机组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4)相应的专利 (5)海洋工程用大容量发电模块技术标准。(十三)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相关设备研制1、研究目标(1)以形成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包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的研制工作,具备设计建造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能力,完成相应的工程样机。(2)工程样机的目标输出压力为10MPa,日产气量最大为3.75亿立方英尺,设计寿命大于20年。2、主要研究内容(1)ORV、SCV、IFV/STV、AAP等工艺在LNG-FSRU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再气化模块总体布置方案研究 (3)再气化模块关键流程工艺研究 (4)再气化模块关键建造工艺研究 (5)LNG增压泵、中间介质泵、加热蒸发器等再气化模块关键设备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6)LNG吸入罐和中间介质罐研制 (7)再气化模块主结构材料和舾装件研制 (8)再气化模块建造用特殊焊接材料研制 (9)再气化模块样机研制及测试。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一套LNG-FSRU再气化模块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相应的专利 (4)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技术标准名录。(十四)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研制1、研究目标(1)以满足深海作业起重机配套需要为目标,开展主动升沉补偿系统共性技术研究,突破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技术 (2)完成一型满足500米至3000米深海作业环境工作要求、能够为200吨及以下的海洋起重机配套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样机及试验系统,获得船级社的认可。2、主要研究内容(1)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环境适应性、检测及控制等共性技术研究 (2)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 (3)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配套200吨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技术文件及工程样机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配套200吨及以下的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系统 (4)相应的专利 (5)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6)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技术标准名录。三、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十五)岛礁中型(总长300米级)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针对南海岛礁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开发与政府管辖的需求,开展深远海多种结构型式中型浮式结构物(岛礁后勤支持平台)总体性能、结构特性、运动性能控制、水池模型试验、总体设计、海上安装、系泊定位、防波等关键技术与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掌握南海典型岛礁环境下大型浮式结构物概念设计技术。完成一型总长300米级、水深大于200米、可抗百年一遇海况的深远海大型浮式结构物及防波设施的概念设计方案,具备人员居住、船舶停靠、物资储存、能源补给、淡水制造、医疗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枢纽等多种功能,并通过水池模型试验验证。2、主要研究内容(1)南海典型(目标)岛礁自然环境(风、浪、流、海床结构、台风、高温等)测量技术研究 (2)南海典型(目标)岛礁的使用特征与技术指标优化论证 (3)不同功能的浮式结构物符合舒适性、使用性、维护性要求的总布置研究 (4)浮式结构物总体性能分析技术研究 (5)浮式结构物系泊定位技术研究 (6)浮式结构物防波技术研究 (7)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8)浮式结构物运输与安装技术研究 (9)新型材料在南海浮式结构物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10)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在高温自然环境下防腐技术研究 (11)环境测量装置研制和典型(目标)岛礁环境测量技术研究 (12)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安全标准研究。3、成果形式(1)各类研究报告 (2)完成的概念设计图纸通过中国船级社审核 (3)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研究报告 (4)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设计与安全分析指导性文件 (5)环境测量装置样机 (6)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7)相关专利。(十六)海洋工程涡激振动(VIV)和与涡激运动(VIM)专用工程计算软件开发1、研究目标从求解N-S方程出发,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的CFD计算方法,开发海洋立管涡激振动(VIV)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VIM)的CFD软件,解决海洋立管VIV和VIM引起的疲劳强度预报问题,为海洋工程立管和平台的设计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分析工具。2、主要研究内容(1)南海海流和内波测量和建模研究 (2)基于任意物体高雷诺数(Re104~106)绕流的CFD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3)挠性结构(如深海立管)的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4)流体结构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5)软件包前处理和后处理功能开发 (6)软件功能及计算精度多种验证方法研究(实际结构、模型试验、国外声誉良好的同类工程计算软件比较)。3、成果形式(1)相应的各类研究报告 (2)VIV、VIM计算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软件计算功能与精度的深水池模型验证、实际结构验证与工程应用、国外同类软件比较等报告。(十七)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1)以实现系列化、批量化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国内海工企业为示范典型,在研究总结国内外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海工项目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采用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数据流和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项目设计、制造、管理信息及异构专业软件平台的有效集成,全面提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效率,为提升项目总承包能力奠定基础。(2)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及可配置性,对海工企业设计建造自升式平台的管理具有适用性,对平台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物资采购及配套管理、机械完工和调试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覆盖面达90%以上,在典型企业中得到示范应用。2、主要研究内容(1)项目管理模式和体系研究 (2)项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3)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系架构研究 (4)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模块研究 (5)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6)项目管理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7)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示范应用。3、成果形式(1)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 (3)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及论文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十八)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标准体系顶层研究1、研究目标以国际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为重点,在对国外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规范、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我国典型海洋工程装备的科研生产需求,开展标准应用研究及需求分析,深化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专业标准体系研究,提出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项目并明确标准主要内容及要求,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标准制定,建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水平奠定基础。2、主要研究内容(1)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设计建造规范研究(包括ISO/IEC国际标准、API标准、NORSOK标准、DNV海工规范等) (2)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重点围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钻井船及重要配套系统设备等典型产品) (3)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包括船舶工业标准、石油工业标准等) (4)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及急需制定标准分析。3、成果形式(1)《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设计建造规范研究》报告 (2)《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究》报告 (3)《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报告 (4)《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报告 (5)国内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标准项目、主要内容及要求。

  会议现场2013年1月13日,“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指出,中科院海洋所在海洋腐蚀领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海洋防腐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希望通过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推动海洋腐蚀研究和开发工作,以及海洋防腐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培养一批高层次海洋腐蚀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海洋腐蚀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海洋防腐蚀能力和水平。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表示,山东省高度重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海洋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希望“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海洋防腐蚀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表示,“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成果集散地、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国际交流的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海洋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中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日照港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得到科技部立项,将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合攻关,研发集成化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为我国重大海洋工程设施的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组建,将改变单纯的简单室内实验模式,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基地,形成集引进、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化工程化研究开发实体,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小试研究成果进行成熟化、孵化、集成、配套化和工程化,以便能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以侯保荣院士为首的海洋腐蚀防护研究团队将以我国典型海域与流域的码头、桥梁、海洋平台等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海洋工程腐蚀防护、腐蚀状态监/检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发以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海洋工程阴极保护优化和腐蚀监/检测技术、海洋工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同时涵盖海洋大气腐蚀监测及防护技术、海洋生物腐蚀和污损技术、钢结构的环境敏感断裂与氢渗、牺牲阳极保护技术在内的集成化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揭牌仪式后,侯保荣院士等分别介绍了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相关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科研人员就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技术、氧化聚合型防护技术、钢筋混凝土涂层防护技术进行了现场技术演示,与会代表围绕海洋防腐蚀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

  2008年12月18日,由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及大型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出席研讨会。有关专家作了《我国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及国际案例分析报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定位、研究内容、与工业界若干重大工程的关系、体制机制的探索》等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就国家实验室的定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依托单位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地交流。基础司廖小罕副司长在讲话中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做好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副司长表示,要做好国家实验室的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开放的、合作的、和谐的大型公共研究平台,同时将为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稳定、足额的经费支持。最后,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国家实验室是为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而建设的科研基地,要理顺与其它国家科研机构的关系,要体现“国家队”的作用 科技部、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扎实推进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会后,有关领导及部分专家到拟筹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调研。

  福建省《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已提交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重点研讨,近期有望出台。《意见》显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将于2013年全面启动 除了在项目用林、用地方面全力保障外,政府方面还拟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据悉,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4%) 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瞄准海洋新兴产业据了解,福建将瞄准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等产业,促进园区化、基地化发展。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福建要立足良好的造船工业基础,适应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积极研发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等,推进传统船舶工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积极推进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据悉,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基地,是福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新目标之一。同时,福建也正加快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基地建设,推动厦漳泉游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集游艇产品研发制造、交易服务、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中国游艇产业重要基地。目前,首钢已启动在隆教湾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将以游艇产业为核心,建设滨海旅游综合项目。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将突出两岸的合作。据透露,闽台两地将重点在海洋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台湾海峡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构建平潭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包括组建平潭海洋大学,平潭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中心,加快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在基础设施上,福建将完善全省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福建可建10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全国第一,接下来,福建将集中全省力量,把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成各类航运要素集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中心。在政策支持上,福建副省长张志南表示,将设立规模不少于10亿元的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设立福建省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集中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外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12月7日,宁波市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举行。宁波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建章和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共同为重点实验室揭牌。宁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薛群基院士,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严庆,副所长王蔚国、何晓南,表面事业部主任陈建敏及多位科研骨干参加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何晓南主持。崔平在致辞中感谢宁波市科技局对重点试验室的高度重视,同时对重点试验室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陈建章从国家、浙江省及宁波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角度,阐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高度赞扬了薛群基院士适时提出筹建“宁波市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计划,认为宁波材料所已经拥有了足够的人才、设备和平台资源,足以支撑并建好该试验室。希望该重点试验室在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布局研究方向,力争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薛群基院士在讲话中指出,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国家在海洋经济的发展实力比较弱。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形式非常有利于科研方向聚焦在海洋经济方面。重点实验室要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发平台,针对宁波及浙江地区所处的东海区域的环境条件发展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试验室主任陈建敏研究员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和远景规划。与会人员针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揭牌仪式后,陈建章等与会人员参观了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和平台建设情况。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试验室依托宁波材料所,是宁波市首个面向海洋经济的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的建立紧扣《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打造海洋环境材料服役性能检测与评价平台 海洋防护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平台 海洋防护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转移转化平台 海洋防护材料领域内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将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整合科技资源,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不断提高在海洋防护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发水平,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面向海洋经济的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将加快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经济强市步伐,推进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近日,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方案顺利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高层专家论证,这是我国在海洋领域设立的第一家工程技术中心,必将对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组建。该中心将组织国内同行业科研生产力量,开展海洋监测设备优秀成果的工程化技术研究、产业化生产、市场化推广、产品升级和后勤保障服务,通过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形成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产品生产、人才培养一条龙研发服务体系,建成集引进、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化工程化研发实体,最终成为我国海洋监测设备产业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基地、优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产业化生产基地。

  2016年11月9日-11日,第四届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OIChina)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顺利举行,展会吸引了来自20余个国家近200家参展商参展,共计5000余位业内人士莅临现场参观。应主办方励展博览集团邀请,上海奕枫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参展了OIChina2016。通过展示国内顶尖技术和设备,OIChina致力于成为亚洲地区最具专业性的海洋科技展览会,旨在推动中国、亚洲乃至全球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海洋工程及海洋监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在OIChina2016期间,上海奕枫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展出了Maritime海事监测、固有光学特性测量IOP系统、海洋表观光学、海洋水下拖车、深海水质测量传感器、声学换能器、水下气体测量传感器、水下声学测量系统、水质参数测量传感器、水中溶解气体测量系统、无人监测船、溢油监测系统、藻类荧光测量系统等众多海洋仪器设备。此外,奕枫仪器现场展出的AquaReadAP-7000水质多参数分析仪、TriosRAMSES水下高光谱仪和HydroScat-6P后向散射测量仪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奕枫仪器设备致力于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工程和海洋监测等相关领域提供便捷、先进的仪器设备。展会期间,广大新老客户莅临奕枫仪器展台,与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探讨和交流,奕枫仪器海洋监测设备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海洋装备是人类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活动的助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海洋经济振兴的先导性产业,处于整个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装备制造不仅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与海洋大国工业地位的象征。“蛟龙号属于深海潜水器,其设备要经过机械拉升、爆破以及不同水深、风浪等的测试,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就可为其提供这样的质检环境。”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国这样说。近日,长春机械院在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海洋工程及船舶电缆和脐带电缆检测实验室的整体工程总承包项目,工程承包总金额逾千万。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国一行多人来我院考察交流此次中标是继今年1月成功签约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后,再一次成功中标千万元级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标项目包括: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扭转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20000KN拉伸疲劳试验机等多套试验设备及液压泵站、子站、管路、冷却装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中海洋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大吨位拉伸疲劳寿命试验台均代表着世界工程测试领域最前沿技术。对于该项目的投标过程,院领导高度重视,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出核心骨干组成专题项目组,对技术方案、商务报价等进行多次严格评审。“在项目启动初期,招标方在寻找竞标单位的时候就做过细致的调研,我院曾多次承担过此类高难度、大型试验装置的研发制造任务,并且都顺利通过验收,这一点给招标方印象深刻,在竞标过程中,我院作为目前中国工程试验设备领域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企业展现出了良好的技术实力和热忱的合作愿望,也从一个侧面让招标方对我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最终我院凭借强大品牌优势,无法比拟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业界口碑等综合优势,从多家颇具实力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成为招标方选定的合作伙伴。可以说中标是情理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项目投标的负责人介绍说。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是国家质检总局批复的唯一海洋设备类综合检测中心,它的成立将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涉及质量检验、计量检定校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海洋设备检测校准机构,标志着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领域有了权威的国家级产品质检机构,是蓝色硅谷核心区国字号重点支撑项目,不仅可确保为各项海洋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同时也将为规范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的市场准入,保证国内外优秀产品的有序竞争,推动海洋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提升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意义非常重大。项目建成后,将为深海潜水器、海洋平台、海底电缆等海工装备提供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持,将成为国内最权威、国际知名的、具有鲜明蓝色经济特色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品牌,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中标重点设备介绍:海洋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该设备主要用于模拟全尺寸海管服役过程中存在的交变应力,这种交变应力一方面来自于管内输送油、气或水的压力波动,另一方面来自于管道外部的变动载荷,如波浪载荷、海流载荷等,以全面可靠的分析海管的疲劳性能,为其疲劳寿命分析与预测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该试验系统由多个伺服作动器加载,能够完成管道四点或三点弯曲疲劳和内压疲劳同步或多通道协调试验。伺服控制器采用MCT全数字伺服控制器(采用当今控制领域最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试验管长度0.8-12M该设备国外已有挪威、美国和巴西等国设计研制出不同形式的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我院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全尺寸大型疲劳试验台,解决了我国海洋管道焊接接头全尺寸疲劳试验的迫切要求,对建立完善的试验方法及操作、评价规范,为海洋管道设计、制造、维修和结构承载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于海洋管道的安全运行及寿命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0000KN拉伸寿命疲劳寿命试验台该设备适用于各种管材在20000KN试验力时的抗拉强度性能试验及破断试验,是目前国内试验能力最大的动态疲劳试验设备。该设备采用承载式结构设计,刚度高、结构紧凑,最大动态试验力:± 10000KN,最大静态试验力:20000KN,该设备具备远程控制,自动保护等功能。该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增强了我国对大型关键海洋设备的检测能力,全面提升了我国大/全尺寸材料及构件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的整体实力,对海洋相关重大工程顺利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升级服务打造国内实验室承建龙头企业,对标国际标准该项目与北科大“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重大工程服务的、都是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都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与北科大项目不同的是,此次不仅是为实验室提供试验测试设备,而是实验室整体承建即全套解决方案提供,涉及到实验室前期规划设计、多台套设备的选型购置及油源管路系统建设、安装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实验室认证认可、设备维护校准、实验室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长春机械院在原有交钥匙工程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专门成立试验工程事业部,专业致力于提供实验室整体承建服务即一站式解决方案。就是按照标准化的设计和施工流程、规范化的运作提供的高度可靠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由实验室建筑布局和装修系统、空气调节、通风、给排水、气体供应、电气工程、安全集中监控系统、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家具和配套辅助设备、用户培训、实验室认证认可、维护服务等部分组成;包含了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全部过程:从前期的规划选址,到内部系统的设计施工,到系统的培训和交付,到后期的维护保养升级改造等。整合了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及服务提供商的综合能力,确保实验室系统的安全和规范。用户无需对系统的细节问题作过多考虑,所有工作都由项目专业总包服务商统一解决。整体的设计施工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系统工程,集成了各级别实验室的设备及功能要求,各专业都按统一的设计和操作程序进行,使最终完成的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介绍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鸟瞰图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和成立的,中心突破以往国家质检中心建设与运行模式,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有关机构整合、转企改制的改革方向,以及专业化、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改革思路,在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起步即按国有企业模式组建并运行。项目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占地面积107亩,概算总投资10.1亿元,其中,土建相关投资5.44亿元,设备相关投资4.67亿元,主要建设理化综合楼、水下设备实验楼、海洋设备电气实验楼等8座实验单体。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以积极推进基础性能实验室规划设计和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海事通讯导航、海底复合缆等产品检测项目大样本数据调研分析蓝色硅谷项目介绍:蓝色硅谷项目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蓝色硅谷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合作平台,一些公共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都可以彼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对此,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科技与人力资源部部长郑雷如是说,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是海洋设备检测的综合平台,在这个实验平台周围,可以聚集一批海洋设备建造机构,也可以实现中介服务机构的聚集,最终有利于海洋产业的聚集。紧紧围绕“中国蓝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突出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功能,集中布局海洋科研、教育、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平台项目,努力把蓝色硅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中心、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为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成为链接全球海洋科研资源的创新平台。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方案评审会一次中标可能出于偶然,连续中标确是必然连续中标国家重点科技建设项目,是市场对我院在试验机行业地位、综合实力的肯定,是对我院数十年来深耕试验技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长春机械院作为国内试验机行业的领导者,始终坚持以提高我国工程试验测试水平为己任,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及科研投入力度,先后完成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测试设备,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山东省科学院日前在青岛召开“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根据国家科技部及山东省科技厅《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联合国内30家与海洋行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具有产业化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组建的,2010年底由山东省科技厅等认定为山东省第二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孟德告诉记者,联盟致力于实现海洋监测设备产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改变海洋监测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促进海洋监测设备行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满足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国防安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需要。山东在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其中,海洋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仪器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实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重大海洋工程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青岛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据介绍,海洋监测设备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的重要产业,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规划中都有重点部署。其中,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海洋经济”篇幅中提出,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海洋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海洋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依托海洋优势产业、各类经济园区和重点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一节成就回顾第二节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海洋资源管理第一节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第二节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第三节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第四节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第四章海域集约利用第一节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第二节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第三节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第五章海岛保护与开发第一节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第二节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第三节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第六章海洋环境保护第一节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第二节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第三节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第七章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一节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节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第三节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第八章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第一节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第二节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第九章海洋公共服务第一节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第二节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第三节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第四节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第五节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第六节维护海域平安稳定第十章海洋防灾减灾第一节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第二节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第三节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第四节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第十一章海洋权益维护第一节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第二节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第三节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第十二章国际海洋事务第一节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第二节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第三节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第十三章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第一节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第二节深化极地科学考察第三节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第十四章海洋科学技术第一节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第二节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第三节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第十五章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第一节加快海洋教育发展第二节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第三节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第十六章海洋法律法规第一节加强海洋立法工作第二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第十七章海洋意识和文化第一节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第二节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第三节培育海洋文化产业第十八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第二节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第三节强化规划配套指导第四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前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第一节成就回顾“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第二节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第二章总体要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第一节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第三章海洋资源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第一节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第二节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第三节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第四节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第四章海域集约利用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第一节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公里。专栏一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第二节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第三节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第五章海岛保护与开发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第一节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第二节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专栏二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第三节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第六章海洋环境保护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第一节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专栏三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第二节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第三节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健全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各类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全海域海洋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沿海环境风险源和环境影响区调查,建立海洋环境风险信息数据库,强化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加强海上溢油风险评估工作,在国家重大海洋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强化溢油风险管理措施,完善海上溢油应急联动机制。制定应对核泄漏事故海洋环境监测预案,开展重点海域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评估工作。健全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和发布制度,强化事件处理的公开透明,明确政府应对措施,提高公众防范技能。第七章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建设海岸带蓝色生态屏障,恢复海洋生态功能,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第一节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重点对98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开展调查与评估。建立海洋生物样品库和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防范的管理,建设海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规划和管理,完善海洋保护区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建设。到2015年,新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44个,推进形成海洋保护区网络。研究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选择典型海域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第二节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与修复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25处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区,开展35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新增滩涂湿地植被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种植红树林100平方公里,恢复芦苇湿地100平方公里。在广东大亚湾及雷州半岛、广西涠洲岛、海南周边及西沙等海域开展珊瑚礁人工繁育和生态修复。在滨海地区规划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第三节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提高海洋生态监测能力,完善海洋生态监控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提高卫星航空遥感、远程视频及在线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海洋绿潮、水母、外来入侵物种、敌害生物、病毒病害等监控网络,强化海洋赤潮监控,形成20个重点生态监控区。开展海洋生态灾害防治技术应用示范,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防治体系及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第八章海洋经济宏观调控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调节与服务,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海洋强国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研究支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海洋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海洋产业发展。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海洋经济的规划指导。保持海水养殖业稳步增长,强化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能、高端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定期发布统计公报,搭建海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强化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继续将围填海计划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科学引导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与空间布局。专栏四海洋经济调查与监测评估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以海洋经济调查试点为基础,实施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与方法,建立涉海基本单位名录库,掌握海洋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布局等,强化海洋经济核算支撑。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建立国家、海区、沿海省(含计划单列市)三级分布式信息节点,建设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海洋经济评估系统、海洋经济信息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全国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第二节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并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挥战略性、指导性作用,合理划分内水和领海、海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体功能,实施海洋空间分类管理,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评价,优化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布局。对海域利用程度高,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大,海洋资源开发问题突出,海洋产业活动和经济结构亟需调整的海域实施优化开发。对区位优势明显和战略地位突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较高,适于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及海岛实施重点开发。对关系我国海域与海岸线生态安全,需要保持并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海域及海岛实施限制开发。对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水下文物保护区、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所在的海域及海岛实施禁止开发。第三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支持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在深化改革、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对试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经验总结等工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继续对沿海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开发有序和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集聚区。第九章海洋公共服务推进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化和海洋标准计量工作,强化海洋渔业和海上交通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一节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加强海洋调查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开展近岸海域精细勘测与测绘。定期更新近海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完善海洋基础数据库系统。加快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拓展海洋勘探调查空间,加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调查,开展外大陆架海域、重要资源区等专项调查,继续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评价。加强全球海洋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建立海洋调查船准入制度,推进大型海洋调查探测设备和分析测试仪器共享。第二节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统筹海洋信息化工作,编制海洋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海洋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改造海洋信息业务网。建设海洋环境与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以海域海岛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监测、基础科学研究为主题,推进海洋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作。继续建设“数字海洋”,加快海洋数字档案与图书馆建设。健全海洋信息发布制度,强化信息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海洋信息管理,保障国家海洋信息安全。专栏五“数字海洋”工程在“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及相关海洋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整合我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及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海洋信息资源,改造和完善海洋信息通讯传输网络,建设安全保障和运行控制系统,构建统一的“数字海洋”基础信息、决策指挥和公共服务平台。第三节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强化“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海洋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加强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等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海洋标准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全国海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海洋标准计量的国际合作,建设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专栏六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应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需求,在我国天津建立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建设海洋仪器计量性能检测、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检测技术研发、海洋仪器国际标准研发、全球海洋仪器质量监督保障、海洋标准计量质量技术支持、交流与培训等平台,为亚太地区海洋标准计量和质量监督提供服务。第四节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加强对海洋渔业发展的指导,优化渔港建设布局,改扩建一批沿海重点渔港,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通讯、监控、导航等设施,在台风多发的东南地区适当增加布局密度。到2015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的沿海渔港网络,为70%的渔船提供就近服务。加强渔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展渔民多样化就业培训。健全海洋水产良种选育、水产技术推广与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和执法检查。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第五节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加大海上航运监管与服务力度,优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布局,完善沿海干线航标体系,建成西沙、南沙海域公用航标,航道安全巡航扩展至专属经济区及其他管辖海域。开展沿海民用港口及航路测绘,更新重要通航水域、能源大港海图。完善全国沿海近岸水域甚高频安全通信系统布局,实现沿岸25海里全覆盖。购置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建造巡航船、航标船、测量船,推进航运保障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海上交通安全应急救援指挥机。

相关推荐
  • 博猫游戏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 首页-利澳注册-利澳平台注册登录
  • 首页万和城娱乐注册登录
  • 首页〈豪迪娱乐〉首页
  • 首页-安迪娱乐娱乐平台
  • 主页~「万事注册」~主页
  • 欧亿挂机APP
  • 恒煊娱乐-登录网址
  • 首页·欧皇注册·首页
  • 首页“博猫游戏娱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