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大时代娱乐注册-怎么注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28 14:58   文字:【】【】【

  大时代娱乐注册-怎么注册临江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市发展和改革局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制定《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推进临江经济社会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一谷一城”临江篇,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纲要依据《中共临江市委关于制定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临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展望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引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面对中美贸易争端、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复杂影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三个五”战略部署,团结领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文旅兴市”发展基调不动摇,深入实施“五三一”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一谷一城”临江篇建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取得了新进步,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临江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1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2.68亿元,减费降税深入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43亿元,基本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97元和16002元,年均增长7.6%和8.3%。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考核连续进位,跃升白山市首位,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争先进位优胜县”称号。

  临江市立足生态安全和边境安全主体功能定位,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8.4:54.1:37.5调整为2020年的8.8:30.6:60.6,“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增强。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92亿元,稳居白山市前三位,资源型工业比重下降5.3%,高新技术和精深加工业比重提升11.6%,矿产新材料、医药健康和矿泉饮品三大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户数由42.2%提升到75%。硅藻土园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举办硅藻土制品标准发布会,成立北京临江商会。服务业蓬勃发展,构建了“一带双环”全域旅游格局,旅游人数达到106.15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4.37亿元。完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实现8.62亿元。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启动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改革示范工作,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8%。

  吉林临江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省级边合区,口岸和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石英表机芯等境外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示范性成效,启动了境内中朝工业园区、互市贸易区等“三园区一中心”边境经济合作平台建设,制衣、制鞋、线速等一批劳动密集型项目先后落地,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完成2.67亿美元,年均增长56.5%,出境加工贸易额占全省比重达58%。与湖州长兴县对口合作加强,湖羊养殖、农产品销售、乡镇交流等领域合作不断加深,构建“4+3”对口合作产业格局,签订了农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成功引进葵花药业、农夫山泉、厚爱等一批知名企业。

  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编制完成《临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强扬尘、油烟、燃煤锅炉等污染整治,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52天,荣登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榜单。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严控三条红线指标,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国省控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实施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对原麝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范围和权责进行调整核实,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林地清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林地清收还林524.6公顷,查处毁林种参面积268.4公顷,森林保有量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中小河流、农田水利、生态保护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被评为“中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和“中国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谷一城”建设,形成“参、花、菌、药、菜、果、牧、渔、烟、米”十大产业板块,高标准完成化肥农药双减半任务,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4亿元,同比增长4%。完成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和“两区”划定。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利生源等34户企业入选白山市绿色有机企业联盟。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13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15个。大栗子葡萄获评国家级“一镇一品”,闹枝获评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西大川、邱家岗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黑木耳、大榛子、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形成基地化种植。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农村厕所8600户,创建美丽庭院2450户、干净人家5250户,70个行政村现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启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六道沟镇三道阳岔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火绒沟村、西小山村、转头山屯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松岭雪村、邱家岗村、坡口村被评为首批省级旅游重点村,坡口村被评为国家第二批旅游重点村,苇沙河镇获评2017-2019周期全国卫生乡镇,桦皮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望江村、冰湖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合城村、民主社区迈进“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行列。

  全省首家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位居白山市前列,吉林省第一张电子取水许可证落户临江。持续推进“多证合一”,“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综合运用率大幅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政府机构、国企、林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顺利分离移交,国有林场改革以优异成绩通过省级验收,土地确权和经营权证书颁发工作基本完成。退役士兵社保接续、残疾人联合会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力度持续加大,深化与省属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圆梦e家”双创中心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健维生物二氢槲皮素提取技术获评“第三届吉林省优秀专利奖”,是白山首家获评企业。酉盛达“规模化优质肉鸡无抗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广”和绿拓“水性硅藻土涂料研发”获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硅藻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外运营,我市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县”。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完成台兴、临城、兴隆街等22个地块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江心岛公园维修改造,改造农村危房585户。城区环卫质量大幅提升,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座,改造临江大街、迎宾路等30条街路,新建学子路、新城路等6条城区道路,新改建路灯531杆,铺设污水管网11.58公里、雨水管网2.7公里。国道丹阿线错草至下三道沟段开工建设,白临高速公路纳入国高网项目和国家公路“十四五”规划,漫临线纳入国高网项目和白山市“十四五”规划,东北边境风景路建设列入省和白山市“十四五”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7.4%提高到3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1.96平方米提高到24.17平方米。临江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入选中国城市品牌(县级市)百强榜,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三张“金名片”为引领,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广电等协同发展。完成“全面改薄”校舍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与省、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多层次医联体合作,推进智慧医疗建设,16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服务,和市医院发热门诊、呼吸科病房、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和PCR实验室建设完成,荣获“吉林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市”。全力以赴、慎终如始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纪念“四保临江”战役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2020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慰问演出。面向全国推出了《鸭绿江纪事》《中国影像方志·临江篇》《中国推介—胜境临江》《中国年》等临江元素文化作品。完成智慧广电项目建设,“五位一体”广电新媒体平台建成,电视节目实现高清播放,融媒体中心“智慧广电”项目获国家广电总局“示范案例入围奖”。完成市图书馆、溥仪退位遗址、陈云旧居整体改建并开放。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民工数字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被列为“全省农民工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市”“全省法治政府建设联系点”和“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民生保障稳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38万人和2.02万人。大力实施“职工普惠服务行动”,就业援助扎实开展。社会救助持续发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80元。老年人优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扫黑除恶斗争战果显著,国家政治安全和边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法治临江建设全面推进,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推行“一村一辅警”,社会秩序和谐稳定,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和“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尊崇优待军人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我市被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政治、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接受了省委巡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等政治大考。

  产业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新兴产业占比不高,传统产业亟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之间融合程度低;对外开发开放发展及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有待突破,缺乏区域品牌的凝练、塑造和市场营销;改革创新广度深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亟需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尚未建立,乡村振兴发展提升空间巨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绿色转型步伐有待加快,绿色发展体系和机制体制有待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从外部环境来看,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国家提出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东北亚区域合作日趋紧密,朝鲜半岛形势总体趋稳,中日俄朝韩东北亚五国国际小循环有望成为“双循环”新格局中外循环的重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不断加速,为临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开放合作提供了时代机遇。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家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国内消费,加快“两新一重”建设,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陆续发行,并积极出台一系列针对居民的消费激励方案,为临江市扩大有效投资提供了政策机遇。习总书记来吉林视察时,强调了东北地区对维护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五大安全”的战略地位,为临江市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从吉林省发展环境来看,吉林省深入推进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致力于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三个五”发展战略,加快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启动实施“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从大局出发,搞好战略支撑、加强政策统筹,为临江市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指明了方向。

  从白山市发展环境来看,白山市深入实施“3331”发展战略,白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谷一城”战略确定了立足当地特色生态资源,着力做好森林保护、山区治理、水域管护、土地降污、大气治理、互联互通、营商环境七个方面的文章,打造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打造鸭绿江500公里开发开放经济带,要求临江市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临江市自身来看,“十四五”时期,敦白、沈白高铁、东北边境风景道和白山临江高速将相继建成,临江将打破交通区位“瓶颈”,进入“高速时代”,“大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对外互联互通通道将更加畅通,为临江实现开放合作及联动发展提供了通道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外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及全球疫情蔓延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向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挑战。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复杂变化,为临江市抓“六保”促“六稳”、保障社会民生和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带来巨大挑战。从全市自身看,临江全域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处边境地区,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同时,保障生态安全和边境安全任务艰巨。全市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大区域存在同质竞争情况,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融合发展程度不深,上下游产品衔接能力弱,集群效应不明显,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业优势。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临江将进入绿色转型、开放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及优势不断释放、动能加速转换、活力持续增强的攻坚关键期,需要进一步发挥潜能、科学施策,加快“一谷一城”建设,开创全面发展、全方位振兴的新局面。

  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吉林省“三个五”发展战略、“东中西”三大板块建设和“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要求,白山市委“一谷一城”建设目标,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文旅兴市、品牌塑市”,实施“五三一”发展战略,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建设实力临江、活力临江、绿色临江、开放临江、文化临江、平安临江、法治临江、幸福临江,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临江篇章。

  一带联动、开放发展。积极融入鸭绿江经济带,以拓宽与朝鲜半岛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与鸭绿江上下游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一带、一线、一通道”优势,积极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强化对外开放大平台,建立区域内平台共建和利益分享机制,形成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新模式。

  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双重使命中实现双赢,以绿色生产发展经济,以绿色产品服务社会,以绿色形象赢得市场,开创临江市绿色发展生态致富的新局面。

  三产互通、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农文旅”融合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创新发展,推动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

  五业振兴、转型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站在新时代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高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高起点发展矿产新材料、矿泉饮品、医药健康、文化旅游和边境经济“五大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迈进,推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体系、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

  鸭绿江区域国际合作的桥头堡和示范区。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国际商务服务中心、绿色制造基地和跨境旅游服务集散地,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沿边开发开放新格局,打造东北地区面向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中国硅藻土功能新材料的研发地和工业城。加快推进省级硅藻土经济开发区建设,以打造硅藻土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为主线,以硅藻土综合利用为重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二、三级土合理开采、综合开发利用、选矿提纯等工艺技术以及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的新突破,打响“中国·临江(白山)硅藻土”品牌。

  白山市“一谷一城”建设的样板地和排头兵。践行“两山”理论,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融入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推动“一谷一城”临江篇建设,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打好“六张牌”,做好“七篇文章”,发展“五大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优质产业和优秀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四保临江”等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四保临江”不畏牺牲、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是先烈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度挖掘“拒日设领”“东北抗联”“四保临江”“抗美援朝”等特有红色资源,以“四保临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项目建设为撬动点,将遗产保护、资源开发、项目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以弘扬“红色品牌”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力弘扬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曹国安、杜光华等先烈的革命精神,充分营造缅怀先烈、奋斗当代、创造未来的浓厚氛围,推动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十四五”临江建设再立新功。

  到2025年,绿色经济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互联互通大通道更加畅通,开发开放格局取得新突破。国土空间管控水平逐步加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和边境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向现代化迈进,努力打造“实力临江”。

  展望到2035年,全市区域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轨道上顺畅稳健运行。城市特色更加鲜明,配套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适,形成“精致宜居城市、特色风情小镇、全域美丽乡村”的城乡建设格局。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良性互动,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县域前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平安建设示范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建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临江实践、临江元素、临江印记。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地域特色文化不断彰显,“四保临江”精神得到传承发扬。独特地缘优势充分发挥,成为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的新前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5-7%区间,力争到2025年达到112亿元,市场主体保持基本稳定,减税降费进一步落实,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3.7亿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发展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居民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施配置进一步完善,共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城乡预警体系和应急救助机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到202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和9.5%,分别达到40473元和25924元。

  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矿产新材料、矿泉饮品、医药健康、文化旅游和边境经济五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外经外贸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优质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品和品牌。到202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8.9:29.0:62.1,硅藻土资源本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2%。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管控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目标,成为白山市“一谷一城”建设的排头兵和样板地。实现边疆巩固、民族团结、军民融合,生态安全和边境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7.1%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口岸及通道有效畅通,建立开发开放区域联动机制,对外开放平台功能进一步优化。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户。

  坚持用“两山”理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产业低碳循环化、生态补偿多元化。提升生态治理优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造高品质美丽“绿色临江”。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引导人口及产业集聚发展。以生态红线为底线,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将市域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类空间,明确各类空间优化发展方向,形成功能协调、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空间发展新格局。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一套以空间引导和管控为基础、能够兼容横向规划和统分纵向规划的总体空间部署,形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相适应、统筹和综合平衡各相关领域空间需求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加强空间管控,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自然资本增值,探索建立跨区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依据临江市地域内部组合发展特征、地域系统功能组成及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形成“一核、一带、两轴、多节点”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一核”即临江市中心城区。重点推动临江市中心城区和边合区加快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强对市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发开放、产业转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区。“一带”即沿鸭绿江经济发展带,包括苇沙河镇、临江中心城区、四道沟镇和六道沟镇。以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休闲农业、外经外贸产业为重点,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接东北东部经济带和鸭绿江经济带,促进对外开发开放和区域联动发展。“两轴”即G222(花山—临江中心城区)城镇发展轴和临漫(临江中心城区—闹枝—桦树—漫江)城镇发展轴。集聚发展要求,加强快速交通通道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与重点乡镇、与周边县市的联动发展。“多节点”指花山镇、六道沟镇、桦树镇、大栗子和苇沙河等重要节点镇。以重要节点镇为依托,将花山镇打造成为旅游核心镇和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六道沟镇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硅藻土小镇,成为临江重要增长极;桦树镇依托生态资源和特产基础,打造人参特色产业小镇;加快大栗子对外开放建设,通过通道开发,促进城乡分工协作,与苇沙河和沿江乡镇形成功能细分、协同发展、对外开放的特色城镇发展格局。

  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建设,优化特色农业空间布局,构建“两区”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沿江及沿交通要道(临漫线临江段)区域的特色休闲农业发展区,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以桦树、闹枝、蚂蚁河、四道沟、六道沟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区。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一谷一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一带、三区、多斑块”生态功能空间。推动鸭绿江水系“一带”建设,成为临江市重要生态轴带。强化东北部森林保育与水土保持区、东南部林相修复与水源涵养区和西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流域治理区“三区”建设,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修复山林、水域,涵养水源,造就富氧临江,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强区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包括临江国家森林公园、临江五道沟湿地公园、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河流(头道沟河、二道沟河、三道沟河、四道沟河、五道沟河、六道沟河、七道沟河和石头河等),以重要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斑块”的保护和建设,支撑区域生态体系建设,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提升生态治理优势,统筹抓好“一谷一城”建设林、山、水、土、大气、环境、互联互通“七篇文章”,深入实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坚决打赢蓝天、碧水、青山、湿地、黑土地“五大保卫战”,打造高品质美丽“生态临江”。

  加快建立监管统一、职责明确、执行有力的生态环保工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体系,构建县、乡(镇)、村三级生态环保监管执法网络,形成层层负责,覆盖全域的监管体系。强化鸭绿江上下游和中朝界河联防联控,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联防联控。

  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对重点林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等核实划定生态红线,实施严格的红线保护。实施林地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封山育林、生态造林和义务植树,加强珍稀树种培育。强化林区有害生物查访和监测,防治森林病虫害疫情,推进国家森林城创建工作,确保完成《吉林省临江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年)》任务指标、责任分解表中各项任务指标,力争通过国家评审。

  强化森林管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生态保护、林区转型等重点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品质,实现森林质量和蓄积率双增长。推进沿江、沿路和七道沟、青山水库水源地等2000公顷重点林区保护性建设,实施残破林地林相改造,疏林地冠下造林工程。提升临江市境内防护林生态防护功能,落实国有林场和地方林地保护利用责任制,积极防治和控制森林灾害,继续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林地“占补平衡”,实行重点林区森林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维护所有权人合法财产权益。在保护现有林区的基础上,支持林下经济特色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养老、代木能源等项目建设。

  加强流域治理。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大江大河治理和中小河流整治,加快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和水土保持工程,推进青山水库、吊打水库和吉林长白山天然矿泉临江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

  开展“绿美临江”行动。全民共建推进国土绿化,以六道沟、花山、苇沙河等林场为重点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抓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围绕林地清收还林、人工造林、迹地更新等重点工程,开展造林绿化工程,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国家级园林城、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和公路、江河廊道绿化。“十四五”期间,义务植树50万株,累计清收林地还林补植补造3562亩,生态修复工程人工造林300亩,迹地更新500亩。

  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禁止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区保护力度,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对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实施强制性保护,重点实施六道沟、花山、苇沙河、母树林林场内东北红豆杉、红松、紫椴、刺人参、天女木兰、朝鲜崖柏、朝鲜槐、对开蕨、野山参、天麻、草苁蓉等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生境恢复和改造工程建设。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鼓励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污染监督治理,扎实开展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擦亮临江生态底色。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废气和餐饮油烟治理,严抓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秸秆焚烧污染控制,巩固燃煤小锅炉、“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果,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加强柴油货车排污监管,推动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推进“碧水”工程,加强水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建立河湖生态补偿制度,完成纳入河长制考核的20km2以上45条河流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抓好河道管理“清四乱”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双减半”工程,大力推进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探索落实补贴政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与管制。实施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工程,推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实施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工程,推进餐厨垃圾、和地膜农药包装瓶(袋)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加大二、三级硅藻土开发利用。持续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环保督察,推行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实现精准监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采矿区植被恢复,对矿区已经开采的区域进行复垦,加快矿区生态修复的进程。

  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托新技术、新工艺、新平台,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全面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立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与生态系统特征相适应的自然资源资产评估体系、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探索编制全面反映临江市自然资源资产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及其负债状况与生态补偿绩效挂钩,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探索推进森林碳汇交易。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生态价值核算评估、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和质量认证体系。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价格形成机制。构建“资源+评估+信贷”市场化运行机制,打通自然资源向产业资本转化路径。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全面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技术升级,统筹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有序开发利用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探索推进绿色产业园区、绿色社区建设工程。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推进“无废”城市、节水城市建设和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行业规范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废弃物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发展节能经济,开发节能环保型产品,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推广。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立体化、智能化城市交通网络,加快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投放,鼓励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

  扩大绿色有机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生态”底色和“有机”方向,以白山市建立绿色有机产业联合会为契机,不断扩大临江市“绿色有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开展绿色有机产业理论研究、实践示范活动,实行绿色装配式建筑技术与产品评价评估认定制度,建立绿色建材质量追溯制度,建设生态高地、绿色有机王国。研究和推广白山绿色有机产业的发展模式,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高效节能节水节材产品,鼓励生产者在严格执行产品包装标准的前提下,简化产品包装,避免过度包装,广泛传播绿色有机理念,倡导社会绿色有机消费,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

  强化“一谷一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支撑,立足资源优势,打好绿色有机、资源加工和全域旅游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大服务、大文化协调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绿色临江”。

  贯彻落实白山市“一谷一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鸭绿江经济带两大平台载体作用,做大做强矿产新材料、矿泉饮品、医药健康、文化旅游和边境经济五大优势产业。

  加快与长白县八道沟硅藻土特色工业园区的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发展、优化配置和通盘考虑,推进省级白山硅藻土经济开发区建设,打好统一管理、封闭运行、产能配额、最低限价组合拳,根治原土外流、低端产能过剩、价格恶性竞争等顽疾,倒逼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层次和税收收益双提升。在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上下功夫,加快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小政府+大企业”园区企业化管理模式,按照最新版《硅藻土国家建材行业标准》(JC/T 414-2017)打造硅藻土标准仓,逐步搭建共性技术研发、规模中试、检验检测、产品集散、标准制定、产业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硅藻土产业和硅藻土园区向“资源自留、就地加工、统一销售、平台协作”方向发展。以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综合利用二、三级土为重点,拓展硅藻土化工新材料、环保清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环保家居材料、生物菌肥为主干的产品链条,建成国内最大的矿产新材料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培育引进5个以上全国名牌产品,硅藻土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硅藻土资源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2%以上。

  实现矿产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围绕硅藻土环保建材、食品、医药、催化剂、污水处理剂等领域,引领硅藻土产业升级。加快开发硅藻土涂料、建筑及家居装饰用生态板材、包装材料(瓦楞纸)、高端助滤剂及深加工(血液透析用材料及电子级二氧化硅)、日用化工材料、缓释化肥等六大方面硅藻土深加工产品。

  积极申报白山硅藻土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白山硅藻土全国知名地域品牌。积极发挥吉林省硅藻土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打造硅藻土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结成的互助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合作模式。依托宝健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和吉林省生态环境院士工作站建设,推动资源合理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恶性竞争及资源浪费。鼓励设立硅藻土基金,推动硅藻土产业的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集第三方物流、仓储、培训、产品检测、展览展销等服务为一体的硅藻土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中国最大的硅藻精土和国家级高新技术新材料生产基地。

  坚持提产与增效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山泉和温泉资源。推动农夫山泉二期启动建设,支持农夫山泉一厂满负荷生产,保障产能释放、产量提升。加快发展包装设计、物流配送等“围水产业”,加快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仓储等配套设施。提高产业招商准入门槛,精准对接有实力、信誉好、销路广、能迅速形成税收回报的专业企业来临江开发。布局产品系列由天然水向功能水、软饮品等方向延伸,有序推进小浆果、大榛子、高山红景天、人参、食用菌、藜麦等道地特产与矿泉资源深度融合开发,开发高端健康饮品,形成卖原水和高端健康饮品错位补充的格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到2025年,建成500万吨级矿泉饮品产业基地。

  瞄准引领性、带动性作用的医药健康产业链,融合发展药品、保健品,绿色食品以及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努力形成龙头和集聚效应。

  依托临江市被列入高山红景天之乡、国家北药基地,高山红景天被列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有序引导道地中药材形成规模种植,推进园参野化、刺五加、西洋参等名贵中药材保护基地建设,加快恢复中药材进口通关口岸资格,放大“北药基地”原料优势。依托葵花药业、厚爱集团,对接域外名企与宏大、健维、利生源等企业洽谈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单体新药、复方新药、新剂型研制,下大力气再引进一批葵花型、厚爱型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和特色项目,扶持千百禾无抗食品、无抗饲料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产品做大做强,推进宏大、康龙等企业与域外名企开展对接合作,“攀上高枝”“找好婆家”,构建中药饮片及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和人参提取物及保健品等为主体的医药产业链条,打造大栗子、大湖、森工医药健康产业园,促进医药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集群发展。

  以长白山区农林特资源及长白山原生态资源为基础,突出绿色、有机、营养、健康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开发人参、刺五加等药食同源功能食品,以及食用菌、山野菜、小浆果、大榛子、林蛙、蜂蜜等快销即食绿色食品,推动休闲旅游业与农副食品加工业融合发展。

  依托花山镇老三队和大栗子街道望江村优质的自然风光、地热资源和医药产业基础,创新“医药+养生养老”模式,加快形成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结合四道沟镇、桦树镇、六道沟镇和大湖街道等特色资源优势和乡村旅游基础,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绿色食品+休闲康养的有机融合。

  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倾力打造“胜境临江 长寿之乡”品牌,围绕打造环长白山、沿鸭绿江旅游节点城市战略定位和“依山、沿江、跨国”特色旅游资源,按照“对接高铁、顺接高速、广接景点、快进漫游”的思路,促进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医药健康、农业、林业和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等板块特色鲜明化、品牌差异化发展,注入红色、边境、民俗、历史、森工等文化元素,构建“一带、三环、一核、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做靓“红色边陲?幸福临江”旅游名片。

  加快打通漫临公路、下临公路和白临高速公路等重要旅游通道。依托下临公路,构建鸭绿江风情旅游带,整合苇沙河、大栗子、临江市区、四道沟镇、六道沟旅游资源,与上下游长白县、浑江区、集安市、丹东市实现联动发展。依托白临高速,加快与中心城市群对接,发挥花山镇区位优势,整合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重镇。依托临漫公路,加快闹枝、桦树、蚂蚁河乡抱团发展,构建花山—临江市区—闹枝—桦树/蚂蚁河乡—抚松仙人桥镇—漫江镇—长白山西坡和集安—浑江—苇沙河—大栗子—四道沟—六道沟—长白县—长白山南坡两条连接内外的旅游精品线路,融入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

  加快推进花山镇松岭、龙润温泉、老秃顶,临江市“四保临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及抗美援朝纪念馆,大湖街道临城村中朝友谊鸭绿江国际演艺广场,六道沟镇桦皮村神龟湾、四道沟镇荷花湾、龙山峡、坡口“木把文化”,蚂蚁河乡邱家岗村星火生态园、枫林湾和小湖电站库区,大栗子街道望江村、葫芦套,桦树林区小火车等重要旅游节点发展。依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坡口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松岭雪村和邱家岗村,实施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和“周末乡村游”工程,积极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引领和辐射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

  开发多彩边境特色旅游产品,以鸭绿江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建设为引领,逐步推动朝鲜中江郡滑雪场等一批跨境旅游项目建设,开通临江至惠山、三池渊、长白山东坡和临江至江界、平壤、金岗山、元山等朝鲜旅游线路,完善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功能,打造跨境旅游集散地。

  打通域内旅游节点(景区)互联互通道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沿线旅游服务驿站,合理规划旅游公交线路,设立旅游导视系统。打好枫叶节、草莓节、冰雪节等特色品牌,举办“白山之夏、白山之冬”等旅游系列活动。创新营销模式,将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线上对接热门旅游APP及预订平台,线下对接旅行社及经营主体,制定旅行攻略手册,投放到重点旅游景点及民宿酒店,创建临江市旅游微信公众号,并与长白山和吉林省旅游微信号实现平台对接。

  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做好小浆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玉米、有机水稻、特色果蔬等种植推广工作,将特产种植转化为采摘体验、游客食品和快销便捷式特色旅游商品,将民俗文化通过文创融入景点设计和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到2025年底,年接待游客人数力争突破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新增4A级景区1个,达到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验收标准,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市。

  依托临江边境口岸优势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平台优势,把发展互市贸易、劳务加工、边境旅游作为现阶段繁荣边境经济的主攻点。加快完成口岸监管货场、商贸中心、国际大桥新桥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互市贸易场馆和商贸中心早日投入运营使用。把劳务加工的发展重点由境外设厂转为劳动力引入,打造好中朝加工园区等工业地产平台,全力推进万顺博鞋业等签约项目加速进驻和落地。继续巩固和夯实现有合作项目成功,妥善解决好人员、能源、金融、原料等要素跨境流通瓶颈。积极在境外农业合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同开发、劳务加工、跨境旅游等领域谋篇布局。积极推动外派劳务基地培训建设,扩大劳务输入和劳务派遣。实施对外贸易经营企业培育与提升计划,扩大外经企业主体规模,扩大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外经外贸企业系列产品出口朝鲜、日本、韩国,鼓励外贸企业开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新兴领域贸易。推动设立外贸扶持基金,争取国家和省级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推动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强化企业走出去风险管控,促进外经外贸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2000万美元。

  抓好矿产资源“整装勘查”,摸清各类资源底数。持续用好用活“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等手段,推进镁、林、铁、硅、铜、铅、锌等资源型传统产业靠大连强、兼并重组、技术升级和绿色改造,向规模型、效益型、科技型转变,实现“老树开新花”引导盛海煤矿、栗矿公司等传统企业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助推业柱化工年产4万吨硅胶和白炭黑项目建设,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继续落实林区改革,加大林区清林产物、木材生产“三剩物”、秸秆和食用菌废弃培养基等生物质原料的开发利用,进行生物质燃料和可降解环保材料生产。深入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吸纳就业、承接接续替代产业的产业集聚区。

  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对“五大产业”的提质赋能和引领推动作用,不断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五大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加快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仓储物流园区建设。统筹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覆盖全市、连接周边的物流通道网络,初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物流综合配送和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企业业务整合和服务创新,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以现代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强化物流节点、基地与物流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口岸和通道物流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标准化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物流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构建“大物流”、“大边贸”新格局。加快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吸引德邦、菜鸟、顺丰等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及货代企业到临江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刚意纸塑等重点包装企业,围绕“五大产业”,推动包装设计。大力推进城镇配送物流和农村物流发展,形成多层次、跨行业物流市场格局。

  围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进完善临江市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建设。形成市域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体系、村级服务站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链。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争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引进整合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资源,深化基于场景的个性化互动体验,培育一批“带货”主播,建设一批直播电商供货基地,促进传统涉农企业借助电商手段转型升级。落实好电子商务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互联网+”新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物流、互联网+创新创业等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电商资讯、人才培训、企业及商品展示、创业孵化、信用管理、质量追溯、小微企业综合服务等功能模块,并在网络交易数据、企业管理、行业监管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撑。

  鼓励金融创新,以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创新为主导,重点围绕矿产新材料、矿泉饮品、医药健康、文化旅游和边境经济产业,建立多元化、广覆盖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对服务“三农”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到临江落户,服务于产业经济、跨境经济和社会发展。鼓励资助技术专利型、科创型企业完成债权、股权融资;推进实施“助保贷”、“双创贷”等融资产品;加强银企对接,培育有条件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创新保险产品,拓展保险服务行业领域。探索成立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基金,在企业技术共享、合作研发、市场开拓等层面,激励融合发展。引导建设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公司,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基金项目库,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加快融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扩大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总体要求,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推进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深入发展在线文娱。挖掘四保临江、抗美援朝、朝族民俗、鸭绿江风情、名特产品等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业态,谋划发展文化创意,提升文化消费品质,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型数字资源传播平台。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广电,培育打造5G条件下,更高技术格式,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新业态。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形成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积极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人工智能建设工程,引导硅藻土、山泉饮用水、特色食品、医药等行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型升级,推进企业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不断提高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和定制服务。

  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推进临江市大型集贸市场、购物中心、综合超市、星级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建设高档、新型商贸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化发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零”逛街商业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促进品牌消费和品质消费。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流通格局,提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对农民就业吸纳能力。推动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改造。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推动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在更大领域释放内需,推进经济健康增长。

  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培育、扶持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产业结合,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养老、地产、旅游与医疗的深度融合,鼓励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执业,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执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加强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养生产业,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养老、养生保健、康复疗养、中医药治疗及医养结合基地。

  充分发挥东南向对外窗口带动作用,以打造“开放临江”为引领,争创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持续巩固保障边境安全,着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将临江打造成我国面向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加快临江中朝口岸大桥建设,推进临江口岸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积极申请临江口岸设立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善临江口岸旅检通关环境和通关效率,实现全天候无障碍通关,提高口岸智能化水平,建设临江口岸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引入H986智能查验设施,提高通关时效。推动口岸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探索建设中朝边民互市贸易点(区),实现边民贸易、加工贸易、特色商品交易等服务功能。谋划临江—咸兴对朝通道建设,打通东联西拓北接的综合立体对外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临江边合区建设,力争将边合区升级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探索建立中朝自贸区,加快互市贸易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申报和建设工作,打造“三园区一中心”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依托中朝互市贸易区,发展保税展示交易、商贸商务服务、现代仓储物流、国际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转口贸易等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打造面向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打造中江郡城区及周边区域12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的境外绿色制造园区,发展跨境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及医药健康等制造加工和配套服务业,建设进出口资源加工区和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以大栗子片区、森工片区、大湖片区为主的中朝贸易加工园区,结合吉浙对口合作契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引领产业向全球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打造集滑雪场旅游、中江郡生态农业和口岸商贸为一体的旅游服务集散地,结合鸭绿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打造沿鸭绿江边境旅游风情带。

  深化对朝经贸合作,探索推行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项目生产环节在朝鲜,配套项目、终端项目在临江的合作新模式。加大境外项目招商力度,在境外农业合作领域,围绕开发朝鲜药材、海产、特产资源,持续布局推动一批境外农场、矿产、水产基地合作项目。

  打造境外工业园区和中朝贸易加工园区,重点推进石英表机芯、手表带、折叠伞骨架、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出境加工,推动木材加工、特色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境外开采加工。以朝鲜半岛跨境旅游为特色,以鸭绿江文化交流中心、中江郡滑雪场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开通临江至惠山、三池渊、长白山东坡和临江至江界、平壤、金岗山、元山等朝鲜旅游线路,力争获批在临江受理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打造跨境旅游集散地。谋划设立境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临江农资仓储基地,适时推进化肥、农机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口。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大市场,把握人民群众对绿色消费的强烈需求,统筹经济社会、融汇各种要素、贯通域内域外,积极推动临江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加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临江长兴对口合作,找准两地合作契合点,重点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旅协作、园区共建、合作招商等方面入手,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互补,在生态体制建设上交流学习,在旅游资源上合作共享,推动两地共赢发展。

  坚持向东向南双向开放。利用沿江、沿边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和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省长吉图发展战略,探索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深化落实向南开放战略,推动与通化、丹东物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对接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和丹东港,实施港陆联动、多式联运,形成统一的东北东部物流网络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深化与东北东部地区合作。深入落实国家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白通丹一体化,建立重点优势产业战略联盟和合作机制。完善临江市与周边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协作,尤其是强化临江市与抚松县、长白县、集安市等鸭绿江上下游城市间的产业、经济互动,建立旅游、医药健康、山泉饮用水、对外经贸等优势产业战略联盟和合作机制,推进资源整合,共同谋划一批重点产业合作项目,突出协作、联合、互动发展。

  坚持项目为主,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在新基建“761”工程和“十个围绕”等重点领域,坚定不移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重大产业,打造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的项目。围绕民生改善,谋划推进一批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医疗卫生、教育文体、养生养老等重点项目。着眼于精致城市建设,在高速建设、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破除障碍、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有效化解资金短缺问题。

  促进引进外资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围绕生态、旅游、山泉饮用水和农林特产等优势资源领域和重点产业扩大出口。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进行“一对一”精准招商。推动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创新招商模式,探索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招商模式,强化产业链招商,加速现有产业的链化延伸补缺,推动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积极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借助平台大力招商,收集项目信息线索。把握产业转移新动向新需求,组织参加“进博会”、“东博会”、“吉商大会”和“厦洽会”等高层次、高等级的经贸交流活动,拓展招商引资领域和空间。

  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招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为项目投资方配备一对一“专职保姆”,提供领办、代办等专业化、精细化“线上”优质服务,推动项目加快落地。继续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度,实行清单管理,突出新建抓开工、在建抓进度、续建抓竣工,重点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加强入库统计,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要求,落实项目管理办法和联席会议制度,做到立项审批手续齐全,招投标程序规范,施工监理保证质量,竣工验收及时跟进。

  强化供给激发消费需求,抓住用好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商业街、高品质夜间经济,充分释放城市活力。促进“地摊经济”“ 马路经济”“小店经济”规范发展。挖掘“网红经济”“新零售”等新型销售模式,结合本地特色产业,扩大住房、汽车、信息、旅游、文化等领域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加快推进“临江电商”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及市属集配仓储中心建设,培育电商企业及电商人才,打造临江市区域公共服务品牌。

  全面写好“一谷一城”建设临江篇,打好特色农业攻坚战,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以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围绕“参、花、菌、药、菜、果、牧、渔、烟、米”十大农业产业板块,持续推动农药化肥“双减半”和三年土壤修复行动,打造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示范村镇,打响长白山原生态、无公害高端品牌。依托鸭绿江生态优势构建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引导农业向规模经营转变,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六道沟镇、四道沟镇、大栗子街道、苇沙河镇、蚂蚁河乡的葡萄、李子、草莓、蓝莓、大榛子等特色种植采摘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重点抓好厚爱集团固体饮料及特色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建设,开发旅游快销农特商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文旅、产加销融合发展。建设高山寒地精品特产区,重点发展以中药材、林下参、山葡萄、蓝莓、草莓、桃李、刺五加、大榛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林下猪、林下鸡、育肥牛、梅花鹿和蜜蜂、林蛙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加快临城“菜园子工程”建设,在棚膜果蔬基础上,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动农业绿色安全发展,建立绿色有机防控体系,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和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建设食药产业可追溯体系。

  全面落实“一谷一城”建设,推动农业结构合理调整、产加销、农文旅全环节创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特色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食用菌、刺五加、甜玉米、蓝莓等优势特色农业,打造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和农业产业强镇,发展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新载体。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在特色农业、冷链物流、农副产品质量追溯和绿色有机认证等领域加强企业联盟建设,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分步推进空心村改造、示范村创建、精品村培育,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推进集体经济改革试点,采取股份合作、信托经营等方式,量化、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创新“三资”增收渠道,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有效保证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干净厕所建设、移风易俗、垃圾污水治理和农村风貌提升,巩固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市、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模式;实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行动,鼓励支持乡镇和农村进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城镇管网设施和服务向周边城镇延伸,加强农村污水治理,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推进农村污水管网纳入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或村污水处理站,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原则,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重点推进城市郊区、水源地保护区、污染较严重流域和民俗旅游村改厕和粪污治理,引导农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饮用水安全。结合“百千万”工程,塑造村容与生态环境相适宜、风格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乡村建筑风貌,突出公路沿线、旅游线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特色文化区等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传承发扬抗联文化、木把文化、朝鲜族文化、关东文化、生态印记文化等临江特有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开展立村规、守村规、践村规活动,让村规民约确确实实发挥作用,使农民心有尺度、行有规范。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振农民精气神,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善治之路,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能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推进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自治规范化,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和工作机制,妥善化解重大复杂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细胞工程。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培养健康社会心态,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落实“摘帽不摘政策”要求,贯彻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相关政策。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并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税收等多种形式扶持移民发展生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产业脱贫带动作用,重点围绕“参、花、菌、药、菜、果、牧、渔、烟、米”等特色产业和光伏、旅游等富民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产业拉动就业、带动脱贫。创新农民持续增收路径,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和帮扶制度。精准施策、持续用力,健全返贫监测、“边缘群体”政策支持、产业扶贫等长效工作机制,围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确保长期稳定脱贫。

  聚焦“两新一重”,结合新基建“761”工程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格局,完善能源和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硬件支撑保障。

  构建对外开发开放快速、便捷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城乡互联、接轨省域、对接国内、辐射国际”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白山临江高速公路、国道丹阿线)三道沟至错草(临江段),加快省道漫临线)提档升级为国道,并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打造东北边境风景道,建设一级公路,重点建设一批公路沿线集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驿站、旅游综合体、游船码头、慢行道(113公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带,形成连接鸭绿江上下游、融入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紧密衔接区域高速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设成果,根据全市建制材农村公路发展情况,大力实施双车道建设,加快三级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国有林区林下经济节点对外连接路、农村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扶贫路建设,推动城乡路网的一体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启动物流园区运营,全力打通物流到村屯“最后一公里”。

  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落实防洪减灾、民生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水利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江河水库堤防工程建设,完善城区防洪体系;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抗灾减灾能力;推进水源地保护和抗旱水源、供水饮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乡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加强远程监控,推进供水系统和水质监测检测智能化建设。

  推动配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强健有序、灵活可靠的城乡配电网,完善市域骨干网架,提高电网覆盖率和供电能力。加快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加强油气设施建设,探索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强化能源保障能力。实施新基建“761”工程天然气管网专项行动,推进域内燃气管网、天然气储备调峰建设和老城区旧楼燃气改造。

  全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实现“九城联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产业城、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文明城、旅游城、花园城、平安城),打造高质量城镇人居环境。实施市域G222临江入口至口岸、至兴隆街、至市区东大桥入口立体高架桥建设工程。依托江心岛公园和陈云故居,打造鸭绿江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依托大栗子溥仪退位遗址,打造大栗子历史文化街区。以“四保临江”和朝鲜族文化美食为元素,沿鸭江路和通江路,打造体现鸭绿江地域特色、朝族民俗风情的特色街区。沿鸭绿江大街规划慢行休闲通道路线和慢行出行通道,加快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发展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慢行绿色低碳交通。实施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卧虎山大街西段、富兴路、官店街铁路专用线桥涵和高丽沟子路改造工程,完成滨河街、西小沟道路续建工程,推进城区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等市政公共设施。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向城市郊区的乡村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理体系,严防城市污染上山下乡,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乡的垃圾污水。加快推进建国街道、新市街道、兴隆街道、森工街道等老旧小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建设,重点加强排水管线改造及房屋综合整治。

  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以打造数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海绵城市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政和园林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智能交通网络,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进一步补齐城镇化短板,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

  推进集聚集约化发展。推动临江市中心城区和边合区快速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发开放、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区。坚持集约紧凑、规模适度原则,推进我市省级生态城镇化试点建设,探索具有临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进一步加大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釆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力度,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人民生活富裕、边境和谐稳定的东北边境城市。

  提升城乡融合水平。大力推动城乡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衔接,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农文旅”融合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强化城镇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推进桦树镇、六道沟镇等国家重点镇和其他特色小镇建设,建设一批旅游观光、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商贸物流、生态园林型城镇,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特色小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打好“数字信息牌”,围绕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构建大数据服务体系,推进“数字设施”建设,统筹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市5G通信网络布局建设。着力推进互联网在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医疗健康、智慧物联网、智慧供应链、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边防、智慧应急等领域应用建设。以数字政府为先导,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网审批工作,着力提升行政审批服务的便捷度和满意率。加快“数字临江”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管理能力和游客自助服务水平,创建自主微信公众号,整合资源对接各大旅游平台,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推介和预订服务。落实临江“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开展“互联网+”医疗便民惠民、公共卫生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等服务功能。推进和推广“智慧教育”云平台进程。借助与湖州对口合作机遇,探索打造智慧供应链,整合域内资源,实现线上销售端、线下供给端(门店、仓储物流等)数字化,推进线上线下“全链路、全渠道、全场景”流通,推动企业产业降本增效。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完善基础公共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接入网络覆盖,实现重点数字化区域和人员流动密集区域深度覆盖,提升网络覆盖率和覆盖质量,超前布局以物联网、5G通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通信与数据载体网络设施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着力构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抵御各种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风防雹、卫生防疫、消防安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扎实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年行动,打牢火灾防控基础,实施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和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目标,严格执行城乡建筑物的灾害防御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平台、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科普。

  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宗旨,着力改善发展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幸福临江”建设。

  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政策,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普惠性幼儿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确保优先建设。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试点实施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岗”招聘计划。

  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扩大特殊群体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办学,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对学生选课走班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以临江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重点,增加并加强农业和旅游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建立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学科专业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支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支持鼓励矿产新材料、医药健康、山泉饮品等骨干企业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校办工厂,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教师补充机制,按标准配足配齐高中教师,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扩充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统筹调配教师资源,深化中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名师名校金名片”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与对口支援工作。以市人民医院为纽带,加强各级各类医联体建设,推进双向转诊。加强医联体建设工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加强远程会诊管理和远程会诊业务培训。深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和加强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监测管理。继续实施健康儿童计划。促进中西医融合,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院特色发展。

  全面提升医院综合能力,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专科综合服务能力和分级诊疗服务能力,推动市人民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力争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

相关推荐
  • 菲云娱乐挂机APP
  • 大时代娱乐注册-怎么注册
  • 首页/星辉娱乐注册/首页
  • 长安娱乐-钱取不出来
  • 久洲娱乐注册-怎么注册
  • 首页%『合景注册』%首页
  • 皇马注册·(中国)官方网站
  • 首页-恒悦平台
  • 首页,优游注册
  • 杏悦注册__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