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首页《玄武娱乐挂机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9-10 18:10   文字:【】【】【

  首页《玄武娱乐挂机药物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的发展和人类一样有着长久的历史。往往因为文字的演化、地方语言的差异、药物的产地、炮制、功效等,药材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茯苓"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该书又名其为茯菟。在此之前,马王堆出止的《五千二病方》有"服零"的记载,用于治疗"乾骚(瘙)"。有文献口认为该"服零"为茯苓的最早记载,然而根据茯苓功效及应用的相关文献的查阅,并没有出现其对治疗乾骚这种传染性皮肤病的描述,而清热解毒药中土茯苓可解毒除湿,治疗杨梅毒疮等病症,所以此"服零"是否为现所指茯苓,有待考巧。《史记》记为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该句中所言的伏灵,为取吸收凝聚松树的神灵之气之意,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言;"俗作等者,传写之讹尔。"由此可以看出,经过长时间的谁传演变,"伏灵"之名逐渐由"茯苓"所取代。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辞典《广雅》中记作茯故民吴仲山碑》也有关于"零"与"灵"相通的解释,文中有"神零有知"之说,其作者洪适释碑文中以"零"作"灵"。由此,茯苓与伏灵之义相同。《太平御览》解释为何名茯苓为伏零:"零作矢,以其伏在±中,状如矢,故名伏零也。"对于茯苓又名茯菟,《淮南子》中载作"下有茯苓,上有冤丝。"宋。苏颂《本草图经》亦有云:"菟丝之草,下有茯苓之根,无此丝不得上"。日本医学家、文献学家森立之认为,茯苓之所以名为茯菟,盖引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之意。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及《伤寒论》中,只有茯苓之名,并无茯苓赤白之分。《名医别录》首次将茯苓分为赤白两种,并提出"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之说,另外陶弘景亦有言茯苓之有根者,名为茯神。为后世医家对茯苓的应用做了引导作用。另外唐代《药性论》首次提出"茯神木"的存在,但在书中名其为"黄松节",言"其也名黄松节,治中偏风,口面歪邪,毒风,筋挛不语,也神惊掣,虚而健忘"。明代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在《本草纲目》中増入"茯苓皮",该书并论述了茯苓的四种形态,分别为茯苓皮,赤茯苓,茯神,神木。另外,因茯苓以云南所产为多,清代开始有了"云苓"之称。《漠海虞衡志》中有记载:"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现代亦有很多医家将茯苓名为云苓。

  除此之外,茯苓又名伏菟(《新修本草》),更生(《外台秘要》),赤茯苓《本草经集注》),松腴、不死面(《记事珠》),白云苓《幼幼集成》),絳晨伏胎(《酉阳杂俎》),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伏兔(《本草纲目》),万苓精、金翁、雪腴(《和汉药考》),万灵精(《中药志》)方苓块、片茯苓、云茯苓、浙茯苓、连皮茯苓、连皮苓(《常用中药名辨》),镜面茯苓(《上海市中药炮制规范》),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普林,(藏族,《中华藏本草》),松茯苓、野苓(湖南、湖北,安等四川),兵都独(苗族,贵州),玉灵、茯灵(《中国药用线茯苓的形态及性状

  古人关于茯苓的形态形状的描述:陶弘景认为(茯苓)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李时珍曰:"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形,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也。"古医家一致认为茯苓内坚如石、色白者为上品。另外陶弘景认为茯苓的外表形态也同样决定秩等的优劣。《本草图经》也有关于茯苓形态的描述:"茯苓出大树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

  ±底,大者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内有赤白两种。"并有附图。五代时期《蜀本草》所附《图经》亦有言"茯苓以似人龟鸟形者佳。"明代医家卢之颐云:"(茯苓)生古松根下......古松灵气,沦结成形,如得气之全者,离其本体,故不抱根。如得气之微者,止能附结本根,故中也抱木,小者如拳,大者如斗,外皮皱黑,內质坚白,形如鸟、兽、龟、整者良,虚赤者不堪入药。"关于古人对茯苓如兽、龟、整、鸟、兔等形态的描述,是人们对茯苓外观形态的一种主观认识。也与中国之文化环境有关。茯苓上有菟丝下有松根,往往被贼予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受古时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思想的影响,古人感觉茯苓的形态愈发的形象,其质量也愈发的上乘。明代陈嘉读在《本草蒙签》中对茯苓大小作了形象描述,言其"小如鸡鹅卵,大如夸包瓜"。卢之颐亦云茯苓"小者如拳,大者如斗"。清代吴其浚之《植物名实图考》更细致的描述茯苓为"皮润细,作水波纹,极坚实"。《中国真菌志》规范了对茯苓的描述:茯苓菌核为球形、卵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重量小则斤许,大则数斤至数十厅,茯苓通常附松根而生,新鲜的时候比较软,干后硬,外有多皱的深褐色皮壳,其内部为粉粒状,色为白色或淡粉红色,内偶尔有红筋,表示其与松根相连处。由此可见,古文献对茯苓的描述与现在的植物志对茯苓的描述基本相符。此外,《本草图经》、《本草纲目》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均附有茯苓的形态图,亦与现代对茯苓的描述基本相似。

  表皮黑褐色,不规则瘤状,形状大小不一,多为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内部白色稍带粉红,有特殊臭气。茯苓性平无毒,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其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久食茯苓可使人

  传统中药材(图3),属大型药用真菌。目前我国主要产地有云南、四川、湖南和大别山地区,其中大别山产量较大,但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故称“云苓”。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人工栽培茯苓已有三十余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三次栽培技术革新,常年产鲜茯苓三千至四千吨,最高产鲜茯苓达六千吨,除供应省内药用、食用外,常年出口干制品上千吨,是湖南省内最大的茯苓产销市场与集散地。茯苓一般有两个品种,即白茯苓和赤茯苓。茯苓块中穿有松根

  或松枝的称为茯神(图4)。传统医学认为,白茯苓其性平和,味略甘甜,补而不滋腻,利而不伤津,具有健脾除湿、宁心安神、益智健脑、补肾固精之功效;适宜久病体虚后身体的调理,平时脾胃不好、食欲不振、经常腹泻、长期忧郁思虑、四肢无力的老人可长期服用。

  、菌核、子实体。子实体上形成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两个异性单核菌丝相融合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在松根表皮间繁殖生长形成菌核,菌核长大后表面又长出子实体。1.菌丝

  :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幼时白色,老时淡褐色。菌落在基质表面呈放射状快速生长,形成线网状或膜状,气生菌丝短而直立,更多的是纵横交错,密集贯穿于基质中,起着分解、吸收、转化和运输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分裂和生殖的功能。只要条件适宜,基质中的菌丝体可以长期存活下去。茯苓菌丝有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单核菌丝在一生中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可亲和的单核菌丝相融合,经过质配和核配,发育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直径为2~5微米,能独立地无限繁殖,是茯苓菌丝体存在的主要形态。2.菌核(图2)

  :双核菌丝在松根的新表皮与老表皮间隙中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形成菌核。菌核由外皮膜、内皮膜、多糖粒形成层及多糖粒积累层构成。菌核是茯苓的休眠器官,又是贮藏器官,里面贮藏着大量营养物质,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进入生殖阶段。菌核的形态各异,多为不规则的球状,大的数斤、几十斤、上百斤,小的不足一斤。幼时棕褐色,老时黑褐色。新鲜时质软有弹性,干后质地坚硬,表面皱缩粗糙。菌核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菌核是药用和食用部分。子实体:菌核发育到一定阶段,向上膨大增长,露出土面,俗称

  “冒风”,菌丝在菌核表面生长扩大,顶端菌丝不断向外生长,基部逐渐致密变厚,进一步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大小不一,平卧于菌核表面或菌丝体表面,厚3~8毫米,初时白色,后淡褐色,管孔蜂窝状,管口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0.2~2.0毫米,管壁薄,管内壁表面发育成子实层。子实层由担子组成,担子棒状,其上各产生四个孢子,孢子无包透明,表面光滑,椭圆形有歪尖。《增订伪药条辨》首次记载了巧《伪品的鉴别方法:茯苓当取整个切片,切片自卷,照之微有筋脉,切片以洁白为上,而伪品多以米粉和苓末假造,应当仔细分辨。该书引《典术》言巧等之皮黑皱,肉坚致,不管产地在何地,皆为佳品。皮薄起皱纹、肉带玉色、体懦质重者为最佳。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于古人,对巧等的真伪鉴别只能凭肉眼观察,实属不易。相对于古时,通过现代技术性手段如显微镜、化学试剂等,现时对巧等的真伪鉴别则容易的多。现代关于茯苓的鉴别主要通过其本身的化学成分与其他化学试剂所发生的反应来实现。这些方法虽然复杂,但有利于更好的区分巧等的真假优劣。

  在明代以前,所产巧陕西华阴为佳,明代后以产云南者为佳。由于野生茯苓主要生长在山林之中,难以采摘及人们对茯苓的需求量的扩大,茯苓的人工种植成了必然趋势。经济文化的地区分布影响了茯苓种植产区的地域性,即早期关于茯苓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陕西、河北一带山区,南宋至辽、金、元、明初时期,由于战乱及森林破坏,茯苓的种植产区也逐渐向南方迁延,主要在湖北、河南、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也成为全国茯苓的主要道地产区。由于对茯苓药物的需求,茯苓的种植逐渐遍布各地。

  或松根上。了解茯苓这一生活习性,对栽培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1.营养:茯苓是一种褐腐型腐生真菌。在自然界通常生长在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红松等树根、树蔸或朽木上,也能生长在杉、槐、桑、杨、栎、柳、棱、柑桔、毛竹等树根

  朽木上。以松树所结的茯苓药性最好,古称茯苓为“松腴,意为松之精华。松木能满足茯苓菌丝、菌核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养分,故不需要再加入其它营养物质。2.温度:茯苓喜温暖,菌丝在10~

  35℃均能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4~28℃。20℃以下生长缓慢,5℃以下生长受抑制,35℃以上菌丝易衰老,长时间的高温会导致死亡。菌核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能经受40℃的高温和零度以下的冰冻。子实体在24-28~C都能形成,20℃以下受影响,孢子不能弹射。孢子在25℃下,经24小时即萌发。3.水分:茯苓喜干燥,在菌丝生长阶段需要较

  的基质和环境,随着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的形成,需要的湿度也逐渐增加。菌丝、菌核在基质含水量50~55%的范围内能正常生长发育。到了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人工栽培茯苓时,要求苓场干燥,松材

  干透。下种时要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30%。松材下窖后,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会使干透的松材很快吸足水分,加上菌丝体呼吸过程产生的水分补充,能达到菌丝生长和结苓所需要的含水量。如果苓场潮湿,加上松材不干,造成苓场温度低,松材湿度过大,土壤通气不良,菌丝生长则停滞,菌核也会停止生长。故苓场要选在向阳,干燥、排水性好,疏松通透性好的沙质土壤中;同时不能在雨后苓场土壤未干前下窖接种,并在雨季要注意做好苓场排水防渍工作。在干旱季节,要适度喷水润土,以保证茯苓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适度需要。4.空气:茯苓是好气性真菌,菌丝的生

  ,纤维素的分解,只有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供给充足的氧气,才能保证其呼吸、氧化分解作用的正常进行。故苓场要求选在通透性好的沙壤土上,松材要求干透。下种后复土不能过厚,以盖没菌种为宜,使菌丝易与大气中的氧气进行交换,保证菌丝体的正常生长发育。5.阳光:

  菌丝、菌核在完全黑暗下,可以正常生长发育;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会抑制菌丝的生长,子实体形成需要散射光。此外阳光还起着加热、提高温度、促进水分蒸发、改善土壤通气性的作用。保持茯苓有一个温暖、干燥、通气的生活环境,是提高茯苓产量的重要因素。6.酸碱度:茯苓菌丝体分解纤维素的酶类,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具有活性,而在碱性条件下活力大大降低,故茯苓菌丝只有在酸性土壤或酸性培养基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茯苓菌丝在pH值3~

  6范围内均能生长, 以pH值4~5最适宜。松树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这对茯苓生长发育是极有利的。7.

  :土壤的疏密程度与茯苓紧实和苓皮形成有关。在菌核的增大过程中,土壤的挤压作用,能使菌核长得更结实。故在结苓阶段,要经常培土压苓,促使茯苓的结实和防止“冒风 ”。同时,由于土壤和菌核的接触和摩擦,破损处溢出的内含物与表面菌丝粘结形成一层皮壳状的芩皮,起到了保护菌核的作用。四、

  古文献记载,至宋代时期我国关于茯苓的栽培技术己趋成熟。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之《本草经集注》有记载"(茯苓)彼主人乃假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由此可以看出,

  500多年前人们便开始了对茯苓种植栽培的探索。南宋的《癸辛杂识》有言"近世村民乃择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而紧束之,使脂渗入于内,然后择其地之沃者,坎而達之,三年乃取,则成大冬矣"。可见此时茯苓的栽培技术己趋成熟。明倪朱漠《本草汇言》更细致的描述了茯苓的种植方法:"伐松树,根任其自腐,取新苓之有白根者,名曰茯苓缆,截作寸许长,排种根旁,久之发香如马勃,则茯苓生矣。今浙江溫州、处州等处山农以此法排种,四五年即育成"。但尽管如此,随着对茯苓药材使用量的日渐增多及野生茯苓的难以采挖,茯苓也日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求茯苓必须有规模化种植。明代以后,大别山地区成为茯苓的主要道地产区。该期间做巧聲栽培的主要菌种来源为新鲜的茯苓菌核,方法为将菌核接种于松树段,即所谓"肉引"。然而据统计,肉引成活率不离,且产量也不是很稳定,所以需要一种新的茯苓栽培技术来满足日益増多的需求量,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利用茯苓纯菌种栽培获得成功,并在福建三明、尤溪地区率先推广应用,至七十年代初,在浙江省丽水市的云和、景宁、龙泉、庆元、遂昌等县及全国许多地区广泛推广应用,从而使巧菩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茯苓供不应求的局面。4.2茯苓栽培技术

  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统计,在常见的中医临床配方中,茯苓配伍率超过

  ,以茯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多达293种。由于茯苓亦被列入食品业,茯苓的市面糕点纷繁多样,这就要求茯苓有更多更庞大的产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传统的砍伐松木以做培养原材料的方法显然不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综合茯苓的高产低成本要求,寻找一种替代松木培养巧等的低成本原材料,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关键。面对

  人民医疗保健的需要以及对外出口量的不断加大,市场药材商品的短缺为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茯苓人工栽培也逐渐呈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态势。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五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2018年靖州茯苓更是入选红网“2018精准扶贫品推公益行动”计划,成为该计划首批贫困县农产品之一。湖南

  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中心。靖州在发展壮大本地茯苓产业的同时,通过技术输出、产品回收等一条龙服务,带动了湘、赣、黔、滇、渝、川、桂7省市区22个县12万余人从事茯苓种、加、销。靖州茯苓大市场成为全国最大茯苓专业市场,年交易量达3.2万吨,占全国总量60%以上;年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茯苓制品1.2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三分之二,创汇1000多万美元。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近年来,该县成立了5家专门从事茯苓研究的民营机构,成功选育出茯苓新品种“湘靖28”,并攻克了由椴木和松树蔸栽培变为高效袋料栽培技术难题,还开展了太空育种项目。同时,培育扶持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大茯苓种植面积。目前,全县拥有补天药业、龙丰茯苓等龙头加工企业、菌种生产厂家42家。补天药业自主开发的“茯苓多糖口服液”,被列入省医药行业“十二五”重点产品发展名录。茯苓传统的栽培方法主要有肉引和木引。肉引

  法,即选用个体均匀的菌核作种子,用松木正材作普窖种植茯苓。此法每年需耗用大量鲜菌核,不仅减少了产量,而且提高了成本,且栽培时集中用种,使引种质量无法保障,产量不高且不稳定。若连续使用肉引时间过长,转种代数过多,引种将逐渐退化,产量、质量均降低,而且还易发生病害(瘟窖),造成损失。木引虽解决了菌种退化问题,但茯苓产量仍较低。茯神、茯苓生产互补:茯神为中间包有松根

  的茯苓菌核,有宁心、安神、利水的功效。茯苓栽培中茯神十分难得,但安徽茯苓的生产解决了这个问题,其茯神栽培技术十分成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性地栽培茯苓或茯神,为苓农带来很大利益,提高其栽培积极性。菌引是茯苓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创新,不仅解决了引种退化问题,而且高产优质。一般每窖产量比肉引提高

  .2%,缩短周期3~5个月,现今大别山苓农都采用此法生产茯苓。此方法利用松树蔸、松枝种茯苓,经生产实践证明:一个普窖用松木正材种茯苓,每100斤松木正材只产苓20~30斤,改用直径30cm左右的松树蔸种茯苓,一个蔸窖可收茯苓80~100斤;直径30cm以上的大松蔸,一个蔸酱可收茯苓200~300斤。考查其增产原因有三:一是伏苓菌株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早熟个大质佳;二是松树蔸营养丰富,能满足茯苓菌丝、菌核生长发育所需全部养分;三是松树蔸主根未砍断,改善了茯苓菌丝、菌核生长发育的供水供氧条件。茯苓菌种的选育包括以下步骤:

  备料亮蔸:除松木正材外,树蔸和松枝都可作菌材。要求材质新鲜,无杂菌。外表虽腐朽,内部木质仍新鲜的,也可作菌材。随砍随即备料。亮蔸:一般应选在当年七、八月间,先将树蔸周围杂草

  、腐殖层、小灌木清除,削去树蔸地上部分的粗皮,保留韧皮,再将侧根上下四周的土刨开,亮出根来,离开土层20cm以上。在根长1~2米处砍断,断距30cm以上。留下主根不砍断。每条根都要削皮留筋,即先削去根上的粗皮,留下韧皮,再相间地削去韧皮露出木质,使其曝晒干燥。隔年砍伐松蔸,外表已腐朽的,必须将腐朽部削光。松枝先削皮留筋,截成一米长,呈井字形上堆,底层要离地面

  :在上年秋季或冬末早春,选用间伐的仔松树,削皮留筋,截成20公分长一筒,劈成两半,晒干备用。下种

  :在下种前六、七天,在根部周围20公分处,撤施茶枯粉、白蚁药粉或3%呋喃丹颗粒剂,注意不能粘树根,主要是防治白蚁。下种一般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最迟在六月下旬,最好在晴天下种,下种时先把引木紧靠固定在主干根部留筋面上。下种量按树蔸直径计算;直径15cm的下种200克;直径3Ocm的下种500克;直径30cm以上的,每条根下种100~150克。靠主干根部位下种,一般直径15公分的放在上面一条根;直径30cm的放上、下两条根;直径3Ocm以上的每条根都放,下种时将木条菌种,紧贴在引木上,用松针叶包好捆紧,也可用木条菌种直接种在根留筋面上。覆

  土:雨水多的季节,只盖好下种部位的土,以后看生长快慢,每五天覆土一次,直至雨季结束,才全部覆好土,覆土厚10cm为宜。如树蔸已经干好了的,又是在六月中、下旬下种,覆土一次就可以了。遇秋旱,覆土应加厚至15cm。(三)

  情况、第一次检查时,扒开下种部位泥土,见到菌丝呈棉绒状白色菌体,菌体上有水珠,并已向新材生长发展,表明引种成活,生长良好,检查后立即复土盖好。如检查只见到上引、但菌丝生长细弱,要扒开泥土,晒一、二天太阳,增温通气,促使生长良好,晚上要用树皮或薄膜盖好下种部位,以防雨水冲刷,泥石堆埋。如在检查时发现引种没有成活或是杂菌污染,要取出已坏菌种,并用过氧乙酸作消毒处理。另选一处下菌种。引种成活后,每隔7~10天抽查一次,检查菌丝生长情况,下种30~45天,要扒开窖底检查,见到菌丝已传引到头,部分菌丝已长入松材内部,在松材表面菌丝呈褐色网状联接,表明菌丝生长发育正常。(2)培土:下种后70~90

  天,表土有裂纹出现,表示已开始结苓,此时茯苓生长加快,应及时培土盖裂压苓,防止菌核长出土层外“冒风”。茯苓进入结苓后,要经常进行培土,培土压苓对提高茯苓质量很有效。(3)调温调湿:春末夏初下种,气温多变雨水多,下种后要加盖树皮或薄膜,保温防止雨水冲刷。雨后要及时清沟排渍,晴天要拉开复盖物,让其日晒升温。立秋后开始结苓,对水分需求增大,如遇干旱,要培土保墒。久

  不雨,土层干燥,要灌水润土。灌水应在早晚进行,沿树蔸四周扒开表土,再把水慢慢灌进去,以湿润土层为度,切忌灌水过度造成渍水,引起烂窖。(4)防治白蚁:白蚁是茯苓生产的大敌,窖内有白蚁侵入,会造成失收。对散蚁要防重于治。防蚁办法有多种,有效的:一是在下种前在窖底先撒上3%

  呋喃丹或5%西维因药粉,其驱蚁、灭蚁作用可达30天以上。二 是在松蔸周围挖防蚁沟,沟深70cm,宽约30cm,沟内放一些白蚁喜食的食物,如松残枝、松木屑等,混入灭蚁药粉,沟内再盖些杂草,保持沟内阴凉湿润,可诱杀白蚁。2.

  米,底部离地面15cm高,顶部盖上树皮或薄膜,防止雨淋。一个月翻堆一次,要上下左右调换,使其干燥均匀,待断面干至有细小裂纹时,即可用作菌材。堆放松枝的场地,地面要先清除杂草,再撒上3%呋喃丹或灭蚁药粉,防治白蚁和其他虫害。引木的准备同松树蔸种植要求。(二)苓场选择:苓场

  选在向阳、干燥、排水性好、疏松通透性好的沙质壤上坡上,坡地坡度以10~25度为宜 ,以生荒的黄红壤、黄壤为佳。苓场选好后,先将场地的杂草、小灌木、树根、大石块清除干净,再全垦一次,深挖30cm左右,四周开好防洪排水沟。在全垦时结合防治白蚁和其他地下害虫,每亩用3%呋喃丹200克或5%西维因粉剂250克,均匀撒在地面,在垦翻时埋入土层内灭蚁杀虫。(三)下种:普窖下种时期,一般是在小满至芒种期

  ,此时气温已稳定在20度以上,有利发菌传引,下种前三天要检查苓场内有无白蚁,如有要立即喷灭蚁粉,然后才把菌材搬入苓场。普窖要顺坡开挖,深30cm、宽40cm,长1.5~1.8米,窖距40cm左右,二窖为一厢,厢距50cm,便于培管。普窖种茯苓,要作到深挖浅种,窖底先铺上一层松针、小枝条厚约8-10公分。松枝直径在10cm以上的,可单独作菌材下料,直径5~8cm的,要2~3筒一捆下料;直径5cm以下的小径松枝,只能用作填充菌材。下种采用聚排法。大径

  松枝菌材下种时,先将菌材一头顶部接种处留筋面,用小斧子砍一条新口子,二、三筒并放,空隙用引木填好,再将木条菌种紧贴在新口子处,上面用引木和鲜松针叶盖好。小径菌材下种前,先将一头顶部接种处留筋面,用刀削一条新口子,再将木条菌种紧贴在新口子上,盖上引木,二、三根菌材成一捆,菌材间空隙都要用引木填好,再捆紧。菌材下窖要相互靠紧,底层排放三筒或三捆。表层排放二筒或二捆,四周用砂土固定好,再复土盖没菌材,厚8- 10公分为宜。窖面要略高出地面,呈龟背形,以利排水。春末时下种,气温不稳定,复土后可加盖薄膜,提高窖内温度,以利发菌传引,还可防渍。如在六月中、下旬下种,又遇干旱,复土应加厚至15公分,以利保墒。管理:基本上与蔸窖管理相同。

  清除窖面杂草的工作,特别要注意检查有无白蚁。接种后十天,要逐窖检查发菌传引情况,只检查下种部位,见到菌丝已向四周生长,呈白色绒毛状,有细水珠,用pH值试纸在菌丝上粘一下,pH值在2~3之间可断定菌丝生长良好,无杂菌侵害。如此时只见到上引,但菌丝生长细弱,要扒开泥土,晒一,二天太阳,增温通气,促使生长良好,晚上要用树皮盖好,以防雨水冲刷,泥石堆埋。如此时还未发菌传引,是没有成活,要及早补种。以后每隔十天检查一次,重点检查传引吃料情况和有无白蚁为害。下种40天后菌丝已长到菌材下端,部分吃料长入内部,并往回生长,菌丝在菌材表面呈褐色网状联接,证明菌丝体生长发育良好,下种二个月后长出菌核,进入结苓阶段,管理上要做好培土,盖裂压苓,保温保湿,防治白蚁等工作。袋料高效栽培

  技术我司发明了一种茯苓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显著提高了对松木原料的利用率,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优点。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②制袋

  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沥干,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 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 pH值5. 5-6. 5,由77% 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1%的蔗糖、1%的石膏、0. 5%的过磷酸钙、0. 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③接种培养: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

  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④场地选择:选择向阳、土壤

  、pH 值4. 5~6. 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⑤整地: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

  40cm;⑥诱杀白蚁:整好栽培场地后,在土坑内堆放茶油枯、培养料及菌种,喷施杀虫剂,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士,诱杀白蚁;

  进一根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与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置于两端,菌袋间的间隙为30-40cm,再盖土10-12cm;⑧

  。此时,窖面不再发生裂纹,扒开土层检查,菌核表面没有新的白色裂纹,表皮呈棕褐色,松木呈黄褐色,手捏即碎,表明菌核已成熟,应及时采收。因结苓有早有迟,成熟也有迟早,早熟早收,迟熟迟收。大径级松木采收时,松木尚未全腐朽的,取苓后应及时复土盖好,继续培管,还可长出一批茯苓。直径在40~50cm以上的大松蔸,可连续采收几批茯苓,更须加强培管。采收时要轻挖细收,不要搬动菌材,挖伤树根和未成熟的菌核。发汗

  ,使菌核内的水分慢慢蒸发,干燥收缩,促使内部组织紧密,以利加工。发汗前先除净菌核表面泥沙和杂物,再堆放在干燥、通风的屋内。地面先垫上一层稻草,将茯苓一层一层堆放,一般堆四、五层,上层再用草席盖严,利用菌核自身呼吸发热作用,使体内水分慢慢溢出蒸发掉。堆温上升开始发汗,要拿掉草席,以利水分散发。以后每隔4~5天,翻堆一 次,经过15~20天处理,菌核表面已收缩起皱,表皮呈黑褐色,易于剥下,表明已发好汗,可进行加工。茯苓菌核去掉水分,干燥缩身的过程称

  。但是金寨县桃岭乡当地许多苓农在加工茯苓时均不需“发汗”,挖出茯苓后直接剥皮、切制、晒干,且剥皮容易,不连肉,干燥也方便。加工

  (茯苓丁)、片(茯苓片)出售。切前先剥去苓皮,再按苓的大小分别加工。苓大肉质紧密纯白的,可加工成正白块、精平片,苓虽小个,但肉质紧密纯白的,可加工精平片,赤苓可用于加工统块或统平片;苓内包有小松根、小枝条的,可加工成茯神块。干燥:切成块或片后,立即平摊在簸箕内,白天晒,日落收回屋内,晚上让其阴凉回潮,第二天翻面再晒,

  晒两三天后,表面出现细小裂纹,收回放进屋内,将簸箕重叠压放,让苓块、片再回潮,俗称收汗,经1~2天后裂纹合拢,稍稍压平,再复晒一下,即成商品。五、茯苓的药用历史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描述。汉代《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评价它:“主胸膈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安神,不饥延年。”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它有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和中益气等作用。古代很多医药名著都有提到过茯苓的功效:《药征》: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别录》:

  “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药性论》:

  “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医学启源》:

  “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日华子本草》:

  《本草易读》:"开心益智,健胃暖脾,利水燥湿,泄饮消痰。安惊悸,解烦满。退胸胁逆气;除心腹结痛,消气水肿胀,止水饮燥渴。淋癃泄利神品,呕吐遗带妙剂。治奔豚,安胎孕。赤者,破气结,利水道。茯苓皮,消水肿,利水道。茯神,疗风眩风虚,止惊悸健忘,除也下痛坚,解小肠涩淋,辟一切不详,补五般虚劳。善安魂魄,尤养精神。"

  《本草新编》:"助阳,利窍通便,不走精气,利血仅在腰脐,除湿行水,养神益智,生津液,暖脾,去痰火,益肺,和魂练魄,开胃厚肠,却惊痫,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本经逢原》:"(茯苓)......除湿气,散虚热。"《本草从新》;"益心脾,白胜,利湿热。赤胜......茯苓皮通、行水,治水肿肤胀......茯神通、行水宁也。"《本草求真》;"茯苓,渗脾肺湿伐肝胃水邪;茯神,导心痰湿"。《本草择要纲目》:"茯神主治五劳口干......神木疗毒风筋挛、也神惊掣,治脚气痹痛......(白赤)茯苓主肺痿痰壅,小儿惊痫,女人热淋。暖腰膝、安胎......疗肾积奔豚。赤茯苓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脫湿热,利窍行水。"

  《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茯苓的药性记载,称其"味甘,平。"中药药性理论认为味甘能缓能和能补,即茯苓具有缓急止痛、和中,调和药性、补益的作用。故巧《"主胸胁逆气......也下结痛......久服安魂魄养神。"因甘入脾经,故茯苓能健脾消肿利小便。谓其性平,故茯苓无明显寒热偏性,可补可泻。《名医别录》对茯苓药性做了增补,称其"无毒",说明了茯苓的安全性,故可久服。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两书中均延续了《本经》中的观点。北宋时期《开宝本草》言获等"味甘,平,无毒。"同时也明确记载茯苓中间抱根者茯神药性及功效:"茯神,味甘、平。主辟不详,疗风弦、风虚,五劳、走伤,口干,止惊障,多患怒,善忘,开瓜益智,安魂魄,养精神。"基本延续了《名医别录》中关于巧等茯苓记载。张元素在《医学启源》所引《主治秘要》载茯苓"性温味淡"。元代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在其总赋中将茯苓列属平性药,在其划分的"木部"也有言其"味甘淡,性平,无毒。"但在其"主治指掌"中则记载"白茯苓味甘淡,性温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王好古认为茯苓气平,味甘而淡,无毒。可见在宋金元时期己有茯苓所属性味的分歧。但总体离不开"甘平"二字。明清时期对茯苓的性味方面各医家有不同认识,但主要分为味甘性平、味甘淡性平与味甘性湿三个类别。认为巧《味甘性平的有明代李时珍(《本草细目》)、缪希雍(《本草经疏》)、张志聪(《本草崇原》),清代有叶桂(《本草经解》)、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等;认为茯苓性平味甘淡的有明代陈嘉漠(《本草蒙签》)、李中梓(《药性解》)、杜文變(《药鉴》)、张景岳(《景岳全书》),清代的张璐(《本经逢原》)、严洁(《得配本草》)、陈

  ±锋(《本草新编》)、姚澜(《本草分经》);而与张元素同样认为茯苓性温味甘的有清代的汪切庵在他的《本草备药》一文中有言茯苓"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黄除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茯苓为"味甘淡,性平"关于茯苓的升降之性,古人有两种观点,即李东垣首次提出的"降也,阳中阴也"与张元素认为的"浮而升,阳也"李时珍针对张元素和李东垣的观点给出了解释:茯苓味淡,其性上行,张元素谓其属阳,浮而升,是针对其药性而言;而茯苓功效生津液,开膜理,滋水么源而下降,利小便,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是针对其功效而言。

  据古文献的记载,唐代之前并没有关于茯苓归经的记载。直至金元时期李东垣首次提出巧等"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根据我国传统天干地支、五行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则丙指小肠、丁指心、壬指膀賊、癸指肾。即可以理解为白茯苓入膀脫经与肾经,赤茯苓入小肠经与心经。然而李时珍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如果按照李东垣的观点,则白茯神不能治疗也病安心神,赤茯苓不能入膀胁经而利小便,泄湿热。元朝王好古《汤液本草》有言白茯苓入手太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赤茯苓者入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屯、经。陈嘉漠认为赤茯苓入脾经、小肠经、心经,属己丙丁,专主泻利;白茯苓入肺经、膀胱经、肾经,属辛壬癸,专主补益。清代汪切庵有言"白者入肺、膀胱气分,赤者入心、小肠气分"。陈士铎亦将茯苓分赤白两种说明;白者佳,亦可用入也、脾、肺、肝、肾五脏,兼入膀胱、大小肠、腫中、胃经。姚湖在其《本草分经》说:"白者入气分,益脾宁也,渗湿。功专行水,能通也气,于肾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赤茯苓入心、小肠专利湿热,余与白茯苓同。"

  李中梓明确说明茯苓入肺、脾、小肠三经。他解释为:茯苓色白,为肺金之象;味淡,是太阳渗利之品;味微甘,为中央脾土之味,所以茯苓入肺、脾、小肠三经。清代张满的《本经逢原》说茯苓入手、足太阴、少阴、足太阳、阳明,即茯苓治疗病症与也、脾、肾、膀腕、胃的功能失调有关。

  明代徐彦纯等没有对茯苓归经做明确的赤白之分,他在其《本草发挥》中言:"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缪希雍认为茯苓入手足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严洁《得配本草》言茯苓入手少阴也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脱经。黄宫绣在其《本草求真》中言:茯苓主要入脾、胃,兼入肺、肝。色白入肺,味甘入脾。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茯苓气平入肺,味甘入脾"。历代医家对于药物归经的认识一般根据药物特征或药物疗效,茯苓也不例外,如

  ③根据茯苓功效来确立归经:《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说茯苓因"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为心经要药"。六、茯苓的食用历史

  茯苓不但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而且还是一种美食佳品。茯苓的食疗方法有很多,可直接入药或添加到食品中,或碾制成粉冲调食,也可煮成茯苓粥、制成茯苓蜜丸,还可以加工成茯苓糕、茯苓饼、茯苓膏、茯苓酒等。

  30克、粳米60克、红糖适量,先将茯苓研末,粳米淘洗干净,放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再放入茯苓粉拌和稍煮一会,以红糖调味,温热空服食用,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此方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渗湿、益智宁神之功效,适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不利、四肢无力、痰多水肿、体虚浮肿等症。中老年人常服有强身健体、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之功效。

  成粉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蜂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此方具有健脾渗湿、补气宁心、安神增智之功效;适用于治疗体弱虚损、脾肺不足、食少便溏、少气乏力、耳鸣耳聋、足膝无力、梦遗滑泄等症。常服用本方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良效。茯苓酒

  60克、大枣20枚、当归、枸杞各12克、白酒1500毫升,将各药切碎装入瓦坛内,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此方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养胃、益智宁心之功效,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萎、两目昏花、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均宜服用。

  50克、大枣20枚,扁豆、薏苡仁各20克,面粉100克,山药、赤小豆、党参各15克,陈皮5克,先将上述原料除面粉外均研成细末与面粉拌匀,加适量白糖和水,揉成面团上笼蒸成糕,再将蒸好的糕入烤箱内,文火烤干,作点心长期食用。此方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利水消肿之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烦不眠、心悸健忘、食欲不振、身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以及贫血、神经衰弱和胃癌、食道癌等症,常服此方有抗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

  20克、面粉150克、酵面200克、猪肉50克,将茯苓粉与面粉、酵面温水和成面团,发起来加碱适量揉匀,揪成20个剂子,再将肉剁成泥加油、五香粉、生姜、味精、香油、葱泥、胡椒、骨头汤放入盆中拌成馅。把揪好的剂子擀成皮包上馅捏成圆形包子,上笼蒸熟时即可食用。此方有宁心健脑、益脾渗湿、补肾养胃之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而腹胀、食少便溏、小便不利、心悸失眠者。此方为中老年皆宜的保健佳品。

  25克、鲤鱼500克、枸杞15克、鸡汤100毫升,先将茯苓用水泡软切薄片备用,后将鲤鱼除去鳞及内脏,切成片与枸杞、茯苓片一同放入蒸碗内,拌入味精、葱白、生姜、香油、白糖、米醋、精盐,淋上鸡汤隔水蒸10分钟即可食用。此方具有补脾益气、利水渗湿、安神益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水湿不利的水肿、小便不畅、便溏食少、脘腹胀满、形体消瘦、肢倦乏力、心悸心眠、健忘多梦等症,且对慢性肾炎及肾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茯苓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及其相关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很多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总结。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类和茯苓多糖类化合物,近年来主要以这两大类成分研究为主。茯苓所含有的多糖具有免疫增强功能,而其中的甾类化合物则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和肿瘤细胞毒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茯苓多糖和萜类化合物都表现出相似的功效。7.1茯苓多糖化合物

  从茯苓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成分主要以羊毛甾型四环三萜为主,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将这些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即:

  3,4-开环-羊毛甾-8-烯型(图8),是羊毛甾-8-烯型三萜的3,4位开环衍生结构;

  2、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即β-香树脂醇乙酸脂3、齐墩果酸及乙酸脂衍生物和α-香树脂醇乙酸脂4。7.3甾体类化合物

  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茯苓多糖与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是直接细胞毒作用

  ,真菌多糖能非特异地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和血液系统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生长。茯苓多糖腹腔给药能抑制小鼠S180实体瘤的生长,能使环磷酞胺所致大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提高巨噬细胞对羊红细胞的吞噬功能。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扶正固本的功能,是一种免疫激活剂。有报道,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DNA合成有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随剂最的增大而增强。潘氏用羧甲基茯苓多糖配合化疗,治疗胃癌及肝癌30例,能便病人食欲增加,病状改善,体质增强,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同时对病人的骨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普遍认为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来实现的。茯苓多糖有强化正常细胞抵御致痛物的侵蚀

  50ml静滴,连用3周,病人生命延长,病状减轻。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对肺瘤细胞有一定的直接杀伤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具有逆转KBV200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作用,何珊7分离鉴定了8个三萜类化合物,并进行了抗肿瘤细胞MDR活性研究,其中以去氢土莫酸的效果最好,逆转倍数达到23.3倍。此外,对鼻咽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也均有报道。陈宏等8报道茯苓多糖(100~200mg/kg)能提高荷瘤小氣体内脾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并且可以显著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也有观察发现茯苓多糖对人白血病Ks62细胞和小鼠肉瘤S180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9。Ke等10的研究证明,喂食大鼠茯苓多糖7周,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明显提高,这表明茯苓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Huang等11用不同溶剂提取出了7种茯苓多糖,其中Pi-PCM0和Pi-PCM2多糖的水溶液在体内、体外抗肿瘤实验中均表现出了抗肿瘤活性。边超12通过酶水解方法制得了水溶性茯苓多糖(WSP),并发现WSP及其两个组分WSP1和WSP2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均能抑制Hela、S180、SP2和CCL-220细胞的生长;另外,体内实验也表明,这些物质对小鼠S180实体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增加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可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但是有些天然多糖由于存在较强的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而难溶于水,严重影响其生物活性,可通过对其进行脂化、羧甲基化等结构修饰,改善其水溶性,从而提高生物活性。程金生等13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得到了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的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并通过体内实验得出注射剂量为180mg/kg时,对小鼠肿瘤U-14的抑瘤率高达为92.2%;体外研究表明,CMP也能显著抑制小鼠H22肝癌细胞的生长。纪芳等14发现不同剂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均可以提高荷瘤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细胞杀伤活性。在CMP对p388小鼠白血病抗癌效果的研究中,杨勇等15通过流式细胞术、mRNA原位杂交以及S-P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从细胞调亡的角度对CMP抗白血病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CMP可通过下调bcl-2、mRNA、bcl-2蛋白的表达以诱导癌细胞调亡,但其凋亡作用较环磷酰胺弱。谈新提等16对硫酸脂化的茯苓多糖抗肿瘤效应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S180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同时存在,而且对小鼠肝、肾没有明显的组织学损害,相反对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说明硫酸脂化的茯苓多糖不仅对小鼠S180肿瘤细胞具有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而且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孟运莲等17的实验结果也显示硫酸脂化茯苓多糖对小鼠S180肿瘤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茯苓多糖除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外,还对抗癌药物具有增效作用。于滨等18发现茯苓多糖能显著增强丝裂霉素、更生霉素、平阳霉素、5-Fu、M25等对小鼠S18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平阳霉素对食管癌SGA-73的抑制作用。杨勇等15研究也证实在p388小鼠白血病模型中,羧甲基茯苓多糖对环磷酰胺有显著增效作用。此外,羧甲基茯苓多糖、硒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也具有协同抗癌作用,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增生,可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可以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减轻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19羧甲基茯苓多糖不仅可改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14,而且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减少抗肿瘤化学药产生的损伤。20茯苓素对艾氏腹水瘤、白血病L1210细胞、肉瘤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也有一定作用,与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抗癌药物合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21,不过就目前所报道的肿瘤细胞系来看,其增效后抑制率还是不如多糖类的增效效果好。此外,茯苓素在体内外还具有显著增强巨噬细胞C产生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能力22,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徐榕23等发现茯苓中的羊毛脂甾烷三萜类化合物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在体内可提高C射线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血小板数量,这表明茯苓能够提高放疗、化疗的疗效。茯苓三萜酸对多种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性和细胞调亡诱导活性24。Akihisa T等报道其分离得到的一些茯苓三萜酸对DMBA和TPA诱导的皮肤癌表现出抑制作用。茯苓酸对前列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调亡25。多孔菌酸C26也具有诱导细胞调亡的活性,对人肺癌细胞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从茯苓菌核分离出的松苓新酸27通过抑制H-Ras、Akt和ERK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因此松苓新酸可以用于治疗H-ras诱导的肿瘤患者。8.2免疫调节作用

  多糖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它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免疫细胞的调节来实现的,如

  28探讨了茯苓多糖对肠道粘膜免疫和外周免疫系统的作用差异,发现口服茯苓多糖可以有效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其中对派氏结的作用尤为明显,这提示茯苓多糖对小鼠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作用要强于外周免疫系统。茯苓多糖可促进小鼠外周血清中IgM、IgG和IgA的生物合成,增强小鼠机体免疫功能,且作用效果随着茯苓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强29。刘媛媛等30的研究证明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显著提高IFN-C水平、降低IL-10的含量,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赵英博

  31对茯苓6个提取部位进行了免疫调节功能生物活性筛选,并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化合物。茯苓的醇提取物对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32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以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其中,茯苓酸的大刻量(10mg·kg-1·d-1)延长移植心脏生存时间的效果更为明显,而且还减轻了病理损害。丁晨光等33发现茯苓素对于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良好的神制作用,且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仲兆金等34从茯苓中分离得到三萜类成分及其衍生物,发现其对人慢性髓样门血病细胞K562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影响。赵吉福等35从茯苓菌核中分离出来的茯苓酸是有抗肿瘤的作用,其抗肿瘤活性成分为茯苓的乙醇提取物,但茯苓中的水溶性低分子量化合物无抗肿瘤活性。抗肿瘤实验表明茯苓酸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对小鼠肉瘤(Sarcoma180)的抑制率达62.8%。许津等36报道从茯苓菌核中分离的茯苓素在体外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明显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肺癌的转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环磷酞胺合用有协同抑瘤作用。李春雨等37从茯苓总提取物中分离提纯得到化合物茯苓酸,研究发现大、小剂量茯苓酸均可显著延长心脏移植生存时间,减轻病理损害,大剂量茯苓酸的作用更为明显。另外,茯苓酸大、小剂量均可降低外周血中IL-2和IFN-γ的含量。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既增强细胞免疫,又增强体液免疫,茯苓素对小鼠血清抗体及脾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茯苓素达到一定剂量后其抑制程度不再加强。有实验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韵吞噬能力,能刺激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显示其免疫机能活跃。茯苓多糖能使环磷酞胺所致的小鼠白细胞减少,但用药后白细胞回升速度加快,可能是茯苓多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造血机能的恢复。并可改善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质,保护骨髓,减轻和预防放化疗的毒副反应,达到扶正固本、健脾补中的作用、复方茯苓汤能显著抑制小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临床治疗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服用复方茯苓汤四周后(除外用搽洗剂),汤剂组和冲剂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0.00%和77.78%,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复方茯苓汤兼顾中医治疗湿疹的清热利湿、祛风凉血、活血诸法,并重用决菩以适应湿疹不离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与外邪相搏的病机认识。以茯苓35g为主,配伍瓜葵根、麦冬、生地、浮小麦、玉竹的茯苓汤,治疗糖尿病(均为I型)80例,结果表明,其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口燥咽干,烦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治疗组治疗后血糖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方在降低血糖方面确有疗效,总有效率90,02%`。单味中药茯苓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每人每天60g,水煎服,连续服用1个月后采血,测定免疫球蛋白的IgA及血清铜蓝蛋白的含量(慢性精神分裂症者血清铜蓝蛋白活性高于正常人),再继续服药,待3个月后用同样方法再采血、测定、比较。治疗组前后对照表明,不仅使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铜蓝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有明显下降,而且还使其磷酸肌酸激酶(cPK)亦明显下降,能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总有效率为56.6%。其主要成分茯苓多糖具有明显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8.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实验表明:逍遥散各药中,以当归、茯苓抗肝细胞坏死的效果最为显著,在诸药中惟独获荃有使肝细胞肿胀显著减退之功能。使肝脏重量明显增加,加速肝细胞再生,达到保肝降酶的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肝硬化、慢性迁延性肝炎有较好疗效,90%患者肝功能得到改善,对急性黄疽型肝炎近期治愈率在30%以上,能提高血清补体C3及IgA的含量,降低Ig

  G及IgM的含量。茯苓浸液对家兔离体肠肌有直接松弛作用,使肠肌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并能降低胃液分泌,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便澹者。此外,以茯苓30g,桂枝、赤芍、丹皮、桃仁各15g为主的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3例,每日1剂,疗效最短10天,最长40余天,经上述治疗后,30例症状消失,脓肿完全吸收,评为治愈;药后疼痛加重,而终止服药3例,评为无效。多涎症属脾肺虚寒,津液不能布输,水饮内停所致,主要症状为口腔涎液甚多,唾后不能自己。用茯苓309,桂枝、白术各109,炙甘草、干姜各g5,服药3剂后,诸症好转,唾液大减,口中无渗液之象,续原方3剂巩固。方中主药茯苓能淡渗逐饮出下窍,达到温运脾肺,化饮止涎的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平,无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超大剂食应因人、因症合理使用。虽未见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应采取慎重态度,严格掌握。8.4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衰老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自由基引发的体内脂质过氧化是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茯苓多糖是高效的抗氧化剂,与

  SOD 活性增大呈一定的量效关系,SOD 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MDA 是自由基攻击机体组织导致脂质过氧化的主要产物,是机体老化的代谢产物,能反映其氧化损伤的程度,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减少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造成的细胞膜损害,极大地优化生物体内的生存环境,从而抑制老化和流行性疾病,有利于延长寿命。梁亦龙等

  38在果蝇的中龄期饲喂茯苓多糖,观察其对果蝇抗氧化能力和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茯苓多糖可以提高果蝇的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张强等39制备了阿魏酸茯苓多糖(FP),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多糖在质量浓度0.1~0.4g/L的有效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在此范围内FP对·OH的EC50为2.5g/L,当FP的浓度为4g/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39.7%。曹宇40的研究结果表明,硫酸脂化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和羧甲基化硫酸脂茯苓多糖都有一定的还原性,并且对·O2-和·OH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以羧甲基化硫酸脂茯苓多糖对·O2-和·OH的清除作用最强,并且呈现一定的剂效关系,当样品浓度为4.5mg/mL时,对·O2-和·OH的清除率分别为84.2%和79%。8.5抗炎、抗病毒作用

  茯苓多糖具有抑制急、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对棉球所致的大鼠皮下肉芽肿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小剂量也能有效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

  41,研究者推测可能与其活化T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关。茯苓多糖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滤泡性口腔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42的研究结果显示,茯苓多糖PS1和PS2能显著抑制细胞炎症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能明显促进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且有刹量依赖性,但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日本学者43从曰本产茯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可以明显抑制TPA引起的鼠耳肿。汪电雷等44报道茯苓总三萜通过灌胃给药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和冰醋酸诱导的腹腔毛细血管渗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能明显减轻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爪肿胀和棉球诱导的大鼠肉芽肿等症。羧甲基茯苓多糖钠在体外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

  45釆用细胞病变抑制试验法研究了羧甲基茯苓多糖钠对于因感染HSV-I而引发的猪肾传代细胞病变的保护作用,发现在感染HSV-I为10和100TCID50(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时,羧甲基茯苓多糖钠(2.0mg/mL)对HSV-I致猪肾传代细胞的病变具有抑制作用;当感染HSV-I为10TCID50时,羧甲基茯苓多糖钠的ID50为0.5mg/mL。除此以外,羧甲基茯苓多糖还具有体外抗艾滋病病毒46的作用。8.6抗HBV及保肝作用

  (CMP)是茯苓多糖的化学修饰产物,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和保肝作用。有研究表明,CMP对大鼠肝组织中TGF-B、Smad3、Amad7的表达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MP组的肝组织纤维化明显减轻,TGF-B和Smad3的表达显著下降,Smad7的表达则显著增强。因此,CMP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可能是对TGF-B-Smad系统的调节作用,即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细胞中TGF-B的表达、下调Smad3的表达以及上调Smad7的表达。在保肝作用研究中

  48,釆用每天CMP100mg/kg和200mg/kg对小鼠连续腹腔给药5天后,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分别降低了27.32%和41.03%;此外,还可使肝脏部分切除大鼠的肝再生度明显提高,在对大鼠进行肝部分切除手术前按每天100mg/kg连续腹腔给药4天,术后再连续给药3天,发现其肝再生度和再生肝重/体重分别增加了73.29%和18.95%,以上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良好的保肝作用。赵元昌等

  49观察了茯苓醇提物对Wistar大鼠实验性肝硬变的治疗作用,发现采用茯苓醇提物治疗3周后,实验动物肝纤维增生度减轻、肝内胶原蛋白含量降低、尿羟脯氨酸排出量增加,说明茯苓醇提物可促进胶原蛋白降解和肝纤维的重吸收。结果还显示该药物可以减轻急性肝损伤动物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同时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赵元昌等50报道茯苓醇提物对在四氯化碳、高脂低蛋白饮食等复合病因作用下形成的大鼠实验性肝硬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经茯苓醇提物治疗3周后,可降低肝内胶原蛋白含量,减轻实验动物肝纤维增生度,增加尿羟脯氨酸排出;另外可促进胶原降解及肝纤维重吸收、减轻急性肝损伤动物肝细胞变性、坏死,降低血清谷丙转移酶活性。羟甲基茯苓多糖注射液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害也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能使肝脏部分被切除大鼠的肝再生度明显提高。刘成等51研究了茯苓多糖的退黄疸保肝作用,发现退黄作用呈剂量依赖型增强,中剂量组退黄有一定作用,推测与免疫调节作用有关。8.7防治肾功能衰竭

  (SP)对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通过ig腺嘌呤造模,从造模第5天开始以每天igSP450mg/kg治疗30天,收集12h尿液,并进行眼眶后静脉丛釆血,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SP组尿量、尿肌酐排出显著增加,尿蛋白排出则明显减少,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则明显增加;同时,肾小球、近曲小管数目也增加,远曲小管扩张程度明显减轻,说明硫酸化茯苓多糖对大鼠CRF具有明显防治作用

  52。此外,茯苓多糖硫酸酯L-鸟氨酸盐对大鼠肾衰竭也有防治作用,且二者在保护肾衰肾功能上存在正向协同53作用。8.8防结石作用

  在结石病人和正常人的尿液中,作为尿石形成的抑制剂尿液中的酸性粘多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茯苓多糖和酸性粘多糖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含有

  β-螺旋结构;在其功能和作用方面,陈焱等54研究了茯苓多糖的防石作用,并比较了其与五淋化石丹和消石素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茯苓多糖组、五淋化石丹组和消石素组的肾内草酸钙结晶面积均显著小于成石对照组,而且茯苓多糖组效果较其他两组更为显箸。这充分说明茯苓多糖可有效防止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且效果明显强于消石素,而略强于五淋化石丹。8.9 CMP药效

  55。CMP 能够减轻 5-Fu 所致小鼠结肠黏膜炎,改善 5-Fu 所致的肠道传输功能失调,并保护 5-Fu 对肠道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抗氧化、抑制炎症及抗凋亡作用有关56。经化学修饰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在其有效浓度内具有一定的还原力,而且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氧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与Fe2+混合发生Fenton反应产生的·O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57。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方面,CMP不但是TNF、IL-6、IFN-γ的诱生剂,而且是它们理想的促诱生剂58。CMP可以活化树突状细胞中细胞核内的NF-κB/Rel信号通路59。何丽丽60采用MTS对羧甲基茯苓多糖在体外抑制人肝癌细胞 HepG2、人胃癌细胞 MGC-803 和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7 的增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00和 500ug/m L 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对三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多糖作用剂量的增大,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500ug/m L 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对MGC-803 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最明显;采用微弱化学发光法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对 3 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依次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羟基自由基(·OH),IC50值分别为2.94、5.21、8.10mg/mL。8.10其他作用

  61。茯苓中的部分羊毛脂甾烷型三萜还具有神经伸展促进活性,其中7位和9位上连接的二烯键是此活性的关键基团,可用以开发抗老年痴呆药物。Cai等62在体外实验中发现,茯苓中的三薛类成分土莫酸、去氢土莫酸、29-羟基去氢土莫酸、茯苓酸、去氢茯苓酸、29-羟基去氢茯苓酸、多孔酸C、29-羟基多孔酸C等均可明显减少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NO,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以多孔酸C和29-羟基多孔酸C的抑制作用最强,其IC50分别为18.2±3.3μM、16.8±2.7μM,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诱生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茯苓多糖具有抗糖尿病的作用,可改善糖尿病大鼠

  63。此外,实验还证实茯苓多糖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提示其降糖机制可能与抑制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和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失有关。Lee等64发现茯苓粗提物可以降低空腹血糖浓度、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聚不饱和脂肪酸n-6/n-3的比例以及抑制肾血管中晚期糖基化最终产物的形成。九、总结

  茯苓中主要含有茯苓多糖和三萜类两大成分,其他类型成分相对较少。在药理活性方面,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此外,茯苓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及帕金森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虽然茯苓及其提取物在中药临床研究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其活性分子的研究,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仍然是未来天然药物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不仅可为茯苓的药效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更可为茯苓药材制剂及相关化学原创药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尹镭; 马学惠; 韩德五; 许瑞龄; 陈贤明; 王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基础理论研究特集) 1995, 147.(50)

  关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夏光辛 接听“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电话的公告

  【通知】靖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靖州县首届职业技能大赛 活动方案》的通知

  关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黄军接听“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电话的公告

  关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易美霞接听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电话的公告

相关推荐
  • 天九娱乐注册-注册
  • 首页《玄武娱乐挂机
  • 首页@摩登娱乐注册@首页
  • 主页!天富娱乐挂机!主页
  • 主页.『葡京娱乐』.主页
  • 首页:火星注册注册:首页
  • 速盈注册平台-靠谱吗
  • 玄武-玄武注册-首页
  • 无极娱乐平台-登录
  • 博悦娱乐平台-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