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哈尔滨7月26日电(记者范迎春) 在2017年种植规模达到150亿袋峰值之后,近年来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呈趋缓态势。业内人士近日在黑龙江省东宁市举办的全国食用菌(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2021年和2022年全国黑木耳种植稳定在140亿袋左右,鲜品产量约703万吨,2023年生产形势稳中向好,但目前黑木耳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配套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我国是黑木耳的故乡。目前,药食两用的黑木耳是我国人工栽培的第二大菇种,主要产区为黑龙江、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其中黑龙江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约45%。近年来,西部地区黑木耳种植规模增长较快,而且起点较高。
甘肃省卓尼县副县长谢江波介绍,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协2022年组建了卓尼县食用菌产业顾问团队,县里制定了《卓尼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实施食用菌高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资6.5亿元,建设黑木耳标准化种植大棚4000多座,菌袋生产基地两处,冷链物流及交易市场各一处。整合各类资金1000万元用于培训工作,在全县45个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培训黑木耳种植乡土人才2620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卓尼县根据高原气候特点,试验推广了“黑木耳+高原夏菜+羊肚菌”等轮作种植模式,将低温型食用菌和高温型食用菌错季种植,提高了生产效率,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高茂林表示,目前国内黑木耳消费群体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和人群,消费区域遍布全国各地城乡。未来,随着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和健康意识增强,黑木耳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同时,近年来以华人为主体的境外市场发展加快,2018年黑木耳干品出口5.9万吨,出口额9.3亿美元,达到峰值。主要出口地有越南、泰国、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美国等。
据高茂林介绍,黑木耳产品附加值较高,但目前黑木耳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偏低。当前精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黑木耳脆片、黑木耳超微粉、化妆品原料等,精深加工量每年40万吨左右,约占总产量的6%。从交易环节看,黑木耳流通市场体系比较健全,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摊点零售、超市零售为主,黑龙江东宁、吉林蛟河、黑龙江尚志、浙江龙泉、福建古田等市场已形成较大影响力。
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内黑木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2015年至2016年,国内批发平均价最高为36.06元/千克,其后几年,因产量持续增加等原因导致价格逐渐走低。2019年至2020年,黑木耳价格逐步回升,2020年恢复到平均36元/千克,2021年价格再次出现明显下降。同时,黑木耳批发价格具有季节性特点,1至5月价格相对较高,8至12月价格相对最低,市场零售价格在节假日期间会有所升高。
业内人士分析,黑木耳价格波动与菌包、人工等生产成本提高有关。随着菌包质量和栽培管理水平提高,黑木耳生产成功率、单产和产品质量提升较快,产业总体净收益维持稳定,生产水平高的地区效益明显上升。以黑龙江省为例,2014年黑木耳种植平均纯收益为1.2元/袋,2015年至2016年保持在1元/袋以上;2017年;纯收益下滑至0.7元/袋,2018年降到近年来最低点的0.3元/袋,2019年回升至0.8元/袋,2020年增长到1.25元/袋。
经过多年培育,黑木耳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部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东宁市副市长梁国强介绍,目前东宁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年均栽培规模9亿袋左右,干品产量4万吨以上,年产值30亿元以上;东宁雨润绥阳黑木耳交易大市场年均交易黑木耳10万吨,交易额6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集散中心;“东宁黑木耳”成功注册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品牌价值达到181.9亿元;黑木耳产业连续17年拉动东宁农民人均纯收入居黑龙江省榜首。
在大力打造“东宁黑木耳”品牌同时,东宁县主动参与全国脱贫攻坚战役,助力“北耳南扩”发展战略,向10多个省的60多个县市输出黑木耳种植技术,研发推广的袋料栽培、小孔单片、棚室挂袋种植技术成为当前行业主导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全国黑木耳产业标准化作业水平整体提升。
吉林省蛟河市目前有黑木耳种植专业村206个,占全市总行政村数量的80%。蛟河市黄松甸镇从事食用菌种植经销户占全镇总户数95%以上,农民经济收入90%以上来自食用菌产业。目前,蛟河市已培树年产200万袋以上规模专业村屯51个,发展30万袋以上规模的标准化种植园区136个。
为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中国食用菌协会今年上半年遴选出黑龙江省东宁市等15个县域为“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黑龙江量子奔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为“黑木耳产业联农带农重点联系会员企业”,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食用菌农民合作社等10家合作社为“黑木耳联农带农重点联系会员合作社”。高茂林表示,中国食用菌协会将依托上述单位、机构和企业,研究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推动黑木耳产业升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相关产区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种植黑木耳意愿较强,设施化和工厂化水平逐年提升,“三品一标”建设水平稳中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产业自身看,主要表现在菌种管理不够完善;产业链偏短,深加工产品较少,品牌效益不明显,种植户收益不够稳定;菌渣循环利用率不高,塑料袋处理较难;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后劲不足,人工成本逐渐上升等。
新华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黑木耳产区对废弃菌袋的处置方式和效果并不理想,90%集中堆放或焚烧。一部分废弃的菌袋由于没有去膜和粉碎,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由于菌农把垃圾袋丢弃在村庄、路边和河滩,造成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从政策环境看【新华财经调查】黑木耳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待提升,目前黑木耳生产设备还未被列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种植户贷款审批较难;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仍以小户散户为主,规范化管理水平不够高;防灾抗灾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仓储物流和电子交易结算等手段不完善,市场配套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线黑木耳销售市场低价竞争的现象甚为严重。一些假冒伪劣的“人造品”混迹销售市场,有的售价已经远低于正规产区的成本价格,而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在一些电商平台,低价黑木耳的销售成交量很大。东宁北域良人山珍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运福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来路不明的低价货品对黑木耳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冲击。
相关人士建议,采取积极措施控制黑木耳产业规模适度和结构优化,维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加强行业监管,尤其是对新兴平台经济的监管,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支持主产基地做大做强,同时鼓励小产区新产区差异化定位,走特色精品发展路线,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相关人士建议,加快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的修订完善,有序推进菌种菌包、黑木耳即食菜、水发木耳等系列标准制定与发布,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数字金融赋能,引导行业重点企业对生产线、车间和工厂进行数智化改造升级,辐射带动产业关键环节关键节点数字化转型发展;稳妥有序推进黑木耳期货上市交易和开发金融保险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披露造假、鉴别真假等宣传活动,打击不法行为,倡导行业自律,推动市场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