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中之冠”银耳在拉萨首次试种成功天辰招商客服!通体洁白、状若绣球花,让人直呼惊艳——6月23日,记者在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见到了拉萨首次试种成功的食用菌品种银耳。据悉,此次试种成功,填补了西藏银耳种植的技术空白。
在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银耳培育室内,一排排菌袋整齐地放置在绿色架子上,旁边是完善的通风、控温、照明等设备。从菌袋中生长出的银耳还挂着水珠,像一朵朵雨后盛开的绣球花,摸上去有点Q弹,手上还留着黏黏的胶质。
“西特的气候环境以及高海拔等因素,无形中增加了银耳的种植与推广难度。”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课题组副研究员张君丽一边培育银耳一边介绍道,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营养价值极高,素有“菌中之冠”的美誉,在医学中具有清肺、止咳等功效。在国内统计中,野生银耳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福建、贵州、安徽、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的山林地区,其中以福建等地栽培的银耳最为出名。
在此之前,拉萨还未见银耳种植成功的报道。“你看,这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料配方实验,均已正常出耳。”张君丽说,菌丝在高海拔地区生长较缓慢,培育时间较区外长一些,需要120天左右。
张君丽介绍,银耳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酸碱度、营养等条件。高原光照强,气候干燥,温度和湿度难以控制,不利于银耳子实体的分化。科研人员通过人为设施调控,在适宜的温湿度、光照条件下,有助于银耳正常出耳。
刚生长出来的银耳非常娇贵,工作人员照顾它们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张君丽表示,如果空气中的湿度太高,菌袋中的水分过多,生长出的银耳容易腐烂,需将菌袋划口放水,“银耳宝宝”才会不断地长出。
“我们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课题组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科研探索与技术试验,目前第一批银耳已在拉萨成功出菇,花形均匀,耳肉肥厚,色泽润白,填补了西藏地区银耳种植的技术空白,为推动本地银耳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基础。”张君丽说。
银耳素有“平民燕窝”之称,市面上常见的银耳大都是干制的,大家一般买回家泡发后再烹制食用,受到养生族的喜爱。张君丽表示,为贯彻落实好西藏居民膳食营养健康改善与优化专项工作,丰富西藏本地食用菌品种、进一步改善本地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课题组积极引进银耳菌种,并在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工厂化高海拔银耳首次试种工作。
记者看到,银耳培育室旁边的人工培育室里,还有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课题组人工培育的桑黄。打开培育室的大门,雾气弥漫,仿佛置身仙境,名贵的中药材桑黄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张君丽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课题组紧紧围绕西藏食用菌种业发展,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食用菌种业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移转化。下一步,食用菌课题组还将开展本地金耳、银耳等资源的收集驯化与利用工作,进一步保护西藏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