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朵黄灿灿的金耳菌,像“金疙瘩”一样铺满整个菌菇房,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3月23日上午,在位于太康县大许寨镇的水润君赵食用菌基地内,一排排即将成熟的金耳菌(如图),十分惹人喜爱。
金耳菌,又称黄木耳,除含有丰富的金耳多糖和胶原蛋白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金耳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市场上的金耳菌能卖到一斤30元左右,大部分产品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太康县水润君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清超介绍,目前,他们公司拥有食用菌保鲜库15个,智能化出菇大棚96个,自动化菌种制袋生产线人左右。在羊肚菌菌包生产旺季时,每天用工量达200人,菌包的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鲜菇年销售额达到2600多万元,年综合销售收入达到6000万元左右,辐射带动附近村民300多户。
“秸秆、玉米芯、棉壳等按一定比例配置后,制作成菌包,经过高压灭菌处理、接种、恒温培养等工序后,最终形成栽培种,放置到出菇棚内,进行出菇管理,就可以生长出新鲜的菌菇。”刘清超介绍,采摘完菌菇后剩下的废菌棒,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以当作有机肥使用,也可以利用废菌包经过发酵处理进行蚯蚓养殖,蚯蚓粪又变成最好的有机肥,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利用。
而在不远处的太康县华瑞农牧有限公司内,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有的在制作菌包,有的在给菌包接种,还有的在搬运新鲜蘑菇。“我是附近徐庄村的村民,在这里打工两年多了,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家人……”在车间工作的徐公林介绍。
“我专门来这里学习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准备回到濮阳老家自己种植食用菌……”正在搬运食用菌的陆玉新说,这里的循环经济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营养物质的生物转化为基础,把青年鸡生产基地的鸡粪和当地的农作物秸秆当成原料,建立起新型农业循环经济体,实现了生态循环生产。”太康县华瑞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家瑞说,鸡粪和农作物秸秆当成制作食用菌的原料,废弃的菌棒再回田当农家肥使用,一些菌类的边角料还可以当成喂鱼的饲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村民在这里打工增加收入的同时,他们还发展起了“蘑菇小屋”,通过建立起“双绑”机制,来持续增加群众收入,让更多群众从食用菌发展中受益。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把蘑菇种植从恒温大棚发展到‘蘑菇小屋’,每个小屋占地24.5平方米,群众在自家院子里就可以安装使用,每个小屋可装菌棒1000-1200棒,7天可以采摘鲜菇,一月4个生产周期。如果一个家庭投放7个小屋,可以做到每天都有鲜菇采摘,每个小屋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太康县大许寨镇党委书记冯中勋介绍,他们充分应用好“双绑”机制,食用菌产业园绑定各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社绑定种菇群众。产业园负责提供菌棒、技术天辰平台注册培训、菌菇销售等服务,村合作社负责组织发动群众,发菌棒、收产品,群众负责种植。合作社与群众签订种植合同,实行订单种植,让群众稳定增收。
近年来,太康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食用菌品牌,“小蘑菇”成就了大产业。目前,太康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4431亩,涉及大许寨、清集、毛庄、朱口等10多个乡镇,主要有金耳、黑皮鸡枞、平菇、秀珍菇、羊肚菌、猪肚菌、红托竹荪等7个品种,年产菌棒1.55亿棒(袋),食用菌2万吨,实现总产值12亿元,带动3万余户群众增收。
政策引领聚合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太康县制定出台《太康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以大许寨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金耳、羊肚菌、黑皮鸡枞菌等特色珍稀菌菇产业,集中打造食用菌特色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清集镇、毛庄镇等乡镇区域规模发展。完善惠农补贴政策,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债券政策,建成恒温棚400个首页〈华谊娱乐平台。以市级中原珍稀菌菇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每个乡镇投入50万元,科学规划,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一村一品”食用菌产业发展,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创新模式添动力,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招商引进青岛奥博、金健铭业等企业,开展示范种植,引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利用秸秆、玉米芯等丰富的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把菌棒延伸发展到家庭生产。
科技支撑激活力,推动产业高效发展。大力培育标准化菌种生产企业,依托大许寨镇水润君赵公司、石磨哥实业、清集镇绿泰农业、毛庄镇瑞聪农业等食用菌生产基地,配备菌种自动化生产线条。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推菌种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闭环生产。瞄准省内外市场,大力培育宣传“华瑞”“君赵”等品牌,让外地更多人能够品尝到“太康味道”,其中“君赵”牌菌酱销售到加拿大、韩国等地区。
下一步,太康县将继续锚定目标,进一步做优特色、做大优势、做活产业融合文章,为率先建成农业强市贡献太康力量。 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