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万和城平台』娱乐招商注册_首页9月15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正值苏轼笔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钱塘大潮前两天,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46号,以下简称“国办46号文件”),要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文件提出3个方面14条任务,其中第7条内容以“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为题,对食用菌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在林下经济、育种创新等处“点名”食用菌。这一好消息瞬间燃爆食用菌行业,国办46号文件被喻为食用菌高质量发展的“潮信”。
国办46号文件是国务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大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对食用菌产业的高度重视,展现了建设食用菌强国的光明前景,怎不令食用菌人“喜大普奔”!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微信群里许多科学家、企业家表示,国办46号文件绘出了食用菌高质量发展“路线图”,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兴菌强菌、强农强国进程!食用菌“天命人”信心、决心、雄心跃然“屏”上,元气满满!那么,如何扛起兴菌强农强国的“天命”?笔者以为,需在“明位、顺势、遵道、循法、御术、精器”六大方面下功夫。
“明位”,即明确政治站位。古人云:“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道出了高站位与大视野、大襟怀、大格局、大韧性、大张力的关系。新时代要立在高处看菌业。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亲自调研、谋划和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先后7次莅临古田县调研指导,对食用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食用菌是属于流行食品、现代食品、未来食品”。新时代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习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大粮食、大农业、大食物、大生态,在悉心擘画多元化大食物供给体系过程中,多次提出“小木耳,大产业”,强调“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是食物安全”“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2017、2019、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在写入大食物观时,点出食用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必须学深悟透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落实落细落好国办46号文件精神,加力推进菌业发展和食用菌食物开发,加快构建和形成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顺势”,即顺应发展大势。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中,要敏锐捕捉食用菌产业发展大势,乘势而上,聚能发展。其势如何?主要有三:一是“粮食安全”的永恒主题决定了发展大势。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环境复杂,“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在我国粮食安全从“保障口粮供给”向“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转变的背景下,作为种植业领域第5大农产品,食用菌在中国饭碗里的分量越来越重。近10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价格、人均消费量均在上升,且无明显波动。“菌粮”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及国办46号文件,更为食用菌发展再添新动能,现代菌物农业天地广阔!二是“营养健康”的全民需求决定了发展大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吃得健康、吃得营养”。目前我国“隐形饥饿”人口已超3亿,“三高”等慢性病严重困扰人民健康,亟需改变膳食结构不科学、营养不均衡引发的健康问题。而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健康食品,有利于人们吃进健康,赶走慢病。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食用菌等食药同源产品已成为健康产业新赛道。据预测,20242030年我国食药同源市场规模增长率在25%〜31%,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2169.86亿元。三是全球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决定了发展大势。《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在非洲,每5个人中就有1人挣扎在饥饿线年来,我国通过菌草援助、人才培训、合作共建食用菌企业和示范基地等形式,将食用菌技术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解决饥饿问题,彰显了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发展食用菌已成为推动世界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的国际共识和重要途径。新冠疫情后,我国灵芝、茯苓、猴头菇等药用菌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势头强劲,展示出中国菌物产业的魅力和潜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食用菌大有可为!
“遵道”,即遵循发展规律。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天地人合一”,《诗经》农事诗《周颂臣工》记载了周王勉励农官要“顺天守时”以求丰稔。新时代食用菌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天、地、人之道和市场之道。一是遵“天道”。以“三物循环发展”理念为引领,打破“二物农业”思维的“封印”,立足食用菌“利万物而不争”的生态特性,发展现代菌物农业,把食用菌做成绿色生态低碳大产业。二是循“地道”。注重食用菌的“在地性”,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搞开发。合理安排草腐菌与木腐菌、大宗菌与特色菌、食用菌与药用菌的开发,逐步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食用菌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三是应“人道”。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推动食用菌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丰富食用菌品种和食品的多元化供给,健全完善食用菌产业链条,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四是顺“市道”。坚持市场导向,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遵循市场规律发展食用菌产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精准“望闻问切”,及时把握市场脉动,善用市场信号调节生产,不断拓展市场边界,进军预制菜经济、食养经济和疗愈市场。
“循法”,即以规制保障发展。古人云,法以立本。政策、规则、制度是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的根本途径。国办46号文件勾勒出了构建多元化大食物供给体系的时间表和路线年,构建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到2035年,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建成,食物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落实文件提出的“两大目标”战略目标,必须从“法”的维度,设计出相应的制度框架并推进落实。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梳理多元化大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对制度政策的要求,按照“强规范、固良法、应急需、补缺项”的思路,逐步加强食用菌政策、制度、法规、规则建设。注重将点上经验提炼上升为“法”的高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建设,开展规划、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调整,推动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和标准。积极争取将食用菌立法提上议程,依法护航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十四五”“十五五”交汇期,应把握“十四五”规划后期评估、“十五五”规划前期调研机遇,精心谋划食用菌发展“十五五”规划。食用菌主管部门和社团应主动了解和参与当地相关评估和前期调研,及时把握相关动向,争取将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内容写入各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进入有关农业、食品、中医药等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并有与产业体量和发展需求趋势相匹配的分量,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引领作用。
“御术”,即用好实操战术。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食品是一首宏大叙事诗,须讲究“起承转合”之术。要着眼全产业链谋划,开发食用菌多种功能,做好“菌头食尾”增值大文章,提升食用菌“产供储加销文”全产业链韧性和弹性,做大做强产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实操层面要抓住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深化改革的思维和定力,靶向解决问题。当前着力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探究“土地、资金、天辰/注册平台,人才”三大制约因素破解之道。比如,针对食用菌“用地难”问题,要总结推广菇粮结合、林菌结合、盘活废弃厂房学校、推广高层和工厂化生产模式、建设食用菌方舱集群等鲜活经验,抓住二十届三中全会把食用菌定位为“基本农作物”的政策机遇,认真研究用地途径,精准运用土地政策工具。二是下功夫解决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的产业链建设路径。针对部分大宗食用菌鲜品保鲜期短、不易长途运输问题,实施食用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在食用菌主产区布局加工产能,培育特色食用菌食品产业集群,强化产地预冷烘干、鲜切包装等初加工,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运用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模式。三是以“推菌入食(粮)”不断拓展食用菌消费空间。加强双招双引、跨界合作,推进食用菌食物研究与开发,尤其要做好以菌物蛋白为重点的新型食品开发。鼓励企业将食用菌与主粮、杂粮、果蔬、药食同源食材结合,推动食用菌从“一盘菜”转化为一包零食、一罐饮料、一盒保健品、一份伴手礼等,同时创新和丰富食用菌餐饮、菌物食养体验、菌(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加强食用菌科普宣传,从“娃娃”和“掌勺人”抓起,开展菌物食育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引导居民增加食用菌消费。
“精器”,即打造科技利器。习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食用菌在育种创新、工厂化水平、数智化工具应用、劳动者科技素质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种养业,但总体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关键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等历时两年征集、评选后公布的我国食用菌十大科学问题和十大技术问题,极具前瞻性、针对性、引领性,建议实行“清单式”管理,加强“政产学研用金”合作,组织“兵团式”攻关,借以驱动高水平食用菌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与食物开发相匹配的食用菌科技创新体系。要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培育食用菌新质生产力。实施食用菌种业振兴行动,加强食药用菌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开展优良菌种种源攻关,强化食用菌功能育种和定向育种,加强菌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培育稳产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改造提升食用菌生产设施,引导经营主体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研究新型菌物食物资源开发和数字监测技术,尽快突破菌物食物营养品质智能评价等前沿技术,推进现代科技与菌物食品产业深度融合。坚持人才兴菇,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菇农,突出“菇二代”“菇三代”培育,培养一批扎根食用菌行业的“中坚菇农”,助力他们挑起食用菌科技的“金扁担”勇毅前行。
这几天正值钱塘大潮,我们要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精气神,盯住构建多元化大食物供给体系的目标,扛起兴菌强菌、强农强国“天命”,与潮共舞,奋楫争先,扬帆向大海,踏浪慨以歌!
(作者系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委员、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