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杏运娱乐!首页?食品产业是民生产业,包括食品工业和餐饮业两大领域。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在过去10余年稳健发展介绍了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我国食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新时代,中国食品工业作为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精准扶贫的主要支撑行业,“健康中国”中营养与健康的载体,以食品安全、风味、营养与健康为导向的多元化发展目标,是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重要实践,也使食品科技界愈加清晰地形成了基本共识,即坚定地走科学“三减”与健康内涵“N加”的双轮驱动之路,是未来食品产业持续稳健发展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持续等多重考验,我国食品工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稳步前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4万亿元(图1),同比增长12%,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24.1%。综合来看,食品工业生产稳定,增速有所回升,2021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比2020年增加9.8%;但与此同时,食品工业也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率降低等风险。
图1 2012—2021年我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对比
2022年“两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大食物观”的提出,既是对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定,也为未来全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这也是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食品产业是朝阳产业。“民以食为天”,人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吃饭”。尤其是近几年在疫情防控中,解决人们居家办公的吃饭问题,更加凸显了食品产业的重要性。食品产业是精准扶贫、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以食用菌为例,我国年产食用菌达4 030万t,解决3 000万人的就业,使500个种植食用菌的县成功脱贫,为14亿人口提供了平均每人每天含约16 g蛋白质的80 g食用菌。食品产业是健康产业,食品产业界、食品科技工作者和食品企业有责任教育公众“会吃、敢吃、吃好、吃出健康”。食品工业具有的应急、抗灾功能,更是成为中国面对未来复杂环境下诸多挑战的重要国家实力和底气。
中国食品工业目前已进入以“风味与健康”双导向的深度转型期,但同时凸显出诸多待解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蒸煮为主要方式,以植物源为主的中华饮食文化,是东方食品的发祥地,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中华饮食文化底蕴深厚,适合中国这块土壤,适合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适合我国自身食物资源的充分应用。目前,中国食品产业界正在启动的研究与产业化已获重要进展,急需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学科交叉予以集成创新,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社会需求的科学支撑。
油、盐、糖,源自天然,是重要的营养素,是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三减”原本是从居民健康角度出发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但当前,由于对“三减”不科学的认知,导致了新的健康风险。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三减”就是终极目标,忽视了产品营养健康属性的提升;部分企业通过宣称“无糖”“0糖”来吸引消费者;个别专家与媒体存在对油、盐、糖危害性的片面宣传,甚至将油、盐、糖妖魔化,这些现象既不利于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市场的健康转型。
大食物观的建立,创新了过往食品产业的范围和概念,当诸多新食品、新的食物源走向市场时,其需要的不仅是食品科技和企业界的创新,同时需要政策的跟进、管理的创新,急需在“最严谨的标准”这一框架内完成。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早日完成,还要与时俱进。
我国对食品营养的自主研究,对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肠道微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尤其是在食品组分与营养健康促进的深层关联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深厚的科学积累。比如,食品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制不明确,特别是缺少针对中医养生、中国传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膳食营养干预基础研究薄弱。
在疫情形势、世界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食品工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也面临巨大发展压力。比如原材料供应链的风险,食品基料自主率低,高端食品配料80%以上依赖进口[1],不仅缺乏功能基料开发的核心技术,也缺乏该类原料生产的相关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