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威平台:首页,聚美丽和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薇诺娜独家冠名的首届中国皮肤科学百人论坛
在产业链的应用研究上,原料公司也在技术层面不断探索,针对不同的皮肤问题和护肤需求,为行业输出专向的解决方案指南,助力品牌和市场的成长。
论坛现场,德之馨化妆品原料部大中华区产品经理王银娟博士带来主题演讲《“益生菌”修复皮肤屏障新技术研究》。
近几年在化妆品领域,与益生菌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也有很多公司把皮肤微生态作为未来战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皮肤科领域,移植益生菌治疗皮肤疾病;化妆品领域,也有国外品牌将活菌应用到护肤品中,并深获消费者喜爱;益生菌对于皮肤带来益处已有不少报道,但在中国现有法规形势下,护肤品开发无法直接添加活菌。基于这样的背景,德之馨希望能探索一个模式,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将益生菌合理、科学地应用到化妆品当中。
今天演讲的内容前半部分主要是皮肤微生态和敏感性皮肤的市场和消费者洞察,重点放在皮肤微生态和皮肤健康的关系上,后半部分则是主要介绍化妆品可用“益生菌”SymReboot™ L19(以下简称“L19”)的益生菌研发背景和功效数据汇报。
目前市场上与益生菌相关的产品类别非常丰富,涵盖了面部护理、发用护理、日光防护、女性护理等多个方向。过去三年,全球益生菌护肤新产品发布增长296%。有机构预计,益生菌美妆产品市场从2020-2030年将以近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从消费者角度看,近几年德之馨做了一项覆盖19个国家的全球性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有56%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有皮肤敏感现象,当然这个数字可能在不同的区域有所区别。
在敏感皮肤消费者这一群体中,有73%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皮肤呈越来越敏感的动态变化,主要有干燥、搔痒、泛红等表现形式。
对于微生物组和美妆/护肤直接相关的话题,媒体发声的增长量达到558%。在护肤方面的相关词条不仅与皮肤稳态、维持皮肤正常健康等话题相关,同时关联了痤疮、敏感皮肤、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疾病,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益生菌护肤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并且对它寄予厚望。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与免疫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在一系列分析当中,我们认为,过度清洁、服用抗生素等情况可能导致了日常生活当中生物多样性下降。
下图为Nature去年发布的一张图,图片简单但内容非常丰富,基本囊括皮肤微生物几点重要基础信息,可以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环境不同,因此不同部位的菌群表达不一样。比如毛囊周围皮脂较多的部位,喜油马拉色菌会表达增购。绿色部分代表驻扎在皮肤表面的皮肤常驻菌,当它驻扎在皮肤表面达到一定的峰度时,可以阻止像粉色等有害菌的定植,属于“占位效应”。
皮肤常驻菌定植于皮肤表面,通过细胞壁特殊组分及分泌抗菌肽、防御素等刺激皮肤细胞产生免疫系统,维护皮肤健康。而当皮肤出现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是常驻菌群、益生菌的数量不够令有害菌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皮肤表面有创口,有害菌趁势进入皮肤内部产生负面影响。
整个反应过程当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受体识别,微生物以细胞壁特殊组分和释放抗菌肽等物质作为信号传达皮肤。所以在免疫识别的过程中,细胞壁组分以及抗菌肽的角色都非常重要,以下研究也重点关注这两点。
早几年,德之馨收购了一家瑞典保健品益生菌供应商Probi,化妆品领域的菌种筛选和生物发酵由德之馨和Probi共同完成。
关于菌种选择,我们首先考虑消费者的接受度,希望锁定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并认可的益生菌,便于消费者教育。
第二考虑到垂直传播的一个假说,以往研究表明,婴幼儿皮肤表面的菌群与其出生方式相关,顺产的婴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皮肤表面的菌群和母亲阴道相似——乳杆菌属、普雷沃菌属、链球菌属。剖腹产的婴幼儿初始菌群与母体表面菌群相似——葡萄球菌属、棒状杆菌属、丙酸杆菌属。
最终,我们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定位在乳酸杆菌这一领域,在进一步的功效筛选之后,我们定位了植物乳酸杆菌。
目前在化妆品领域,微生态这个作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益生元、益生菌、益生素(发酵滤液/溶胞滤液)。益生菌在国外有所应用,有些品牌会直接使用活菌作为护肤品原料,但这一应用在国内法规之下无法实现。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最终希望能寻求一个中间形式,把益生菌进行一定灭活的同时保留其物理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保留其免疫活性。
在生产工艺上,将发酵后的乳酸杆菌进行一分为三——食品部门使用活菌,化妆品部门使用灭活菌体L19,最后的发酵滤液也会提取出其它益生素添加到护肤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