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首页|天辰平台注册|首页
首页-万和城-「有保障,更省心」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5-03-13 03:55   文字:【】【】【

  首页-万和城-「有保障,更省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荆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期、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叠加期、创新驱动积蓄势能迸发期。根据《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荆门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2021-2025年)。

  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35.18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5.3 %。

  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4位,紧随“一主两副”之后。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0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5.1%;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企业按下“暂停键”达两月之久的情况下,全市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55.3亿元, 营业收入2970亿元。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8家,10亿元以上企业46家,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较2015年增加6家,100亿元以上企业较2015年增加1家。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战略,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发展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七大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和化工迈入千亿行列。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52%。通用航空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被纳入省十大重点培育产业。

  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96.10亿元,较2015年增长64.53%。截至2020年,拥有308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获批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00余家,其中包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等;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等。荆门高新区获批全国第二批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钟祥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荆门航空产业园被列为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荆门市再次荣膺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市。

  以推进全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百企技改行动”,每年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市级重大技改示范项目100个以上,“十三五”期间共实施596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870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比“十二五”(2600亿元)增加1600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327.35亿元,年均增长11.6%。2020年,我市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总量均居全省第4位。

  “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增国家级两化 融合贯标试点企业4家,总数达到6家;新增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51家,总数达到90家。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为抓手,加快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40%以上规模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企业上云”规上企业全覆盖。长城汽车、亿纬动力等重点企业开始探索5G+工业互联网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全市全部行政村实现光纤和4G网络覆盖。5G网络建设加快,建成5G基站1458个,实现中心城区5G网络覆盖。

  2020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03.99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35.11%。钟祥、京山、东宝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沙洋县域经济发展逐年进位;荆门高新区跃居国家级高新区第58位,四年上升42位;漳河新区获批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屈家岭成功创建中国农业公园、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突出发展特色,引导县(市、区)立足自身基础和条件,努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全市重点打造20个特色产业园区。目前,沙洋县的新型建材、绿色食品,钟祥市的长寿食品、磷化工,京山市的智能装备、桥米精加工,东宝区的柔性线路板、绿色家俱,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的新材料、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荆门”,大力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我市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产值达293.8亿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4908吨标准煤/万元,较2015年下降12.14%。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54吨标准煤/万元,较2015年下降31.65%。202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较2015年分别下降12.90%、18.3%;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较2015年分别下降34.51%、28.47%,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率均达到省定考核目标。

  1.产业结构不优。荆门工业结构是“以食品为代表的轻工业和以化工建材为代表的中低端重工业为主的结构形态”,荆门市食品、化工、建材、纺织占比达到67.09% 。仅就食品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达到88.26%,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2.主体数量不多。2020年全市市场主体25.4万户,企业类主体4.99万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仅1008家。在湖北省经济第三梯队(GDP在20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五个市州(荆州、黄冈、荆门、孝感、十堰)中,荆门规上企业数比荆州、黄冈、孝感要少,排名第四。

  3.创新能力不强。2020年荆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1.8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88%,比全省10.2%低6.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5.1%低11.22个百分点,差距很大。荆门市人均专利拥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复合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较强技术优势创新型科技企业数量偏少。

  4.资源要素趋紧。一方面,用地指标紧缺,企业融资纾困、金融服务支撑不足问题突出,物流成本偏高,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短缺。另一方面,污染防治任务较重,大气质量问题、水环境问题、土壤质量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三磷”(即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绿色环保压力依然较大。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竞争模式和发展走势。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迈出坚实步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局良好。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跃迁崛起,为荆门市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创新驱动力。2.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为我市抢抓精细化工、绿色环保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机遇期,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依托,积极发展壮大国内价值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通用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构建全球价值链,形成以“壮链扩群”为路径的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双链良性循环提供了难得机遇。3.国家、省重大区域战略纵深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及“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为我市打造“两翼”(宜荆荆恩)“雁阵效应”新引擎,实现湖北中部崛起提供强劲动能。4.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荆荆、沿江武荆宜、襄荆高铁建设“四纵两横”、“十”字型铁路网络所构建纵贯东西、直通南北运输大通道,为我市对接长江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形成开放开发强力支撑,为我市主导产业布局、创新要素聚集、产业裂变带来重大机遇。5.产业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我市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完成,7大县市区、7大主导产业、27个产业园区已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较牢固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长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大量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出清,传统产业落后产能淘汰接近尾声,都为新兴产能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与腾出了巨大发展空间。

  1.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构成较大冲击。我市以产业发展稳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迫在眉睫。2.资源要素竞争更加激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重要路径,高端资源要素项目聚集是产业发展基石。在新发展阶段,我市在省域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两翼”(南翼)第三节点,与全国全省同类城市在资源、资本、人才及项目等方面竞争必然更加严峻,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高质量政商营商环境,吸纳高端要素与项目进入荆门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3.壮链扩群压力加大。荆门传统产业链条较短,上游原料本地供给率低,下游终端产品延伸不足;产业链各环节关联度低,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尚未形成产业集群资源整合协同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产品科技含量相对不高。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稳链及建群扩群壮群任务艰巨。4.新型科技人才面临较大缺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提档升级,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劳动者,对具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能力的高度“串联”型科技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巨大需求。我市新型科技人才比较缺乏,技术层与应用型科技人才面临较大人才缺口,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压力巨大。5.构建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体系任重道远。我市制造业发展虽具有较扎实基础,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仍显不足,面临错综合复杂国际不确定性环境、产业壮链扩群发展压力加大、资源要素项目区域竞争激烈,紧抓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机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起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任重道远。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产业数字化为方向,进一步巩固湖北工业“第四级”地位,构建“4253”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我市千亿产业为引领、百亿产业为骨干、新兴未来产业为示范的梯次发展格局,建设湖北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紧密对接我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新兴产业引领区、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实施“一区两点三元四化五个荆门”发展计划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

  坚持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工业发展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产业应用主战场、面向双循环发展格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省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制定科技强市行动规划,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共生、自我循环、自我增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壮链扩群”工程,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科技、金融、教育紧密协调产业生态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综合示范市等“靓丽名片”。持续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战略,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不断集聚和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谱写荆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荆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一主两翼”等国家、省域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构筑互利共赢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发展体系。

  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与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数字强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与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00家。“十四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完成500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2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增大,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增强,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显著。

  到二〇三五年荆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我市工业实力、科技实力、产业现代化水平、绿色发展质量大幅跃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全面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与建设成为湖北中部崛起产业重要战略支点。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战略新兴产业倍增壮大,跻身湖北创新型城市前列;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创新荆门、富强荆门、美丽荆门、法治荆门、幸福荆门基本建成。

  ——新型工业化水平新突破。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强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锻长补短,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相结合,实现制造业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有机统一,构建科技数据赋能、经济效益显著、资源利用集约、环境和谐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优势新飞跃。按照全地域谋划、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聚集“三全”思路,谋划主导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稳链固链升链”及新兴产业“建群扩群壮群”,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长新引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能力新引擎。坚持创新在工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省级(国家级)创新中心为引领,以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为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支撑力,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重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绿色发展质量新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美丽荆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工业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工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持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推进化工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实时监测生产环节能耗,提升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重点打造一批行业能耗水平超前的“领跑示范型企业”。

  ——县域经济实力新面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补短板、强功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块状经济。进一步完善市域国土空间布局,细化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20个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要素集约聚集、完善产业基础功能,发挥市县区产业链接城乡作用;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打造更多产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点。

  ——支撑保障条件新活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手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流服务政府。提升对工业实体经济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政银企担保合作新机制,盘活存量资金、调整专项资金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预算安排,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破解中小企融资纾困难题。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力争至2025末,我市营商环境评价、数字政务建设及便企服务程度达到省内前三水平。

  紧密对接湖北省区域发展布局,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打造“宜荆荆恩”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夯实“雁阵”经济绿色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全面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紧密对接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战略部署,通过壮链扩群、工业数据赋能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做优“南翼”产业带节点,打造湖北中部崛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畅通荆门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大通道,实施产业“市级领跑、县域突破、乡镇联动”协同发展战略,增强高端创新要素吸纳能量、加强产业辐射能级、提升全域协同能力,夯实荆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节点新动能,着力打造湖北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依托荆门江汉黄金水道、高铁公路通航联运交通优势,推动绿色发展。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为依托,推动全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推进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创新引领、数字驱动、节能环保”现代工业生态体系。持续打造全国绿色能源化工示范基地和“中国农谷”生态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争创国家绿色化工产业园。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工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立体化攻坚战。推动传统产业技改提能,提升化工、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全面提升荆门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七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快建设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协作紧密、链条完整、集群壮大、竞争力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千亿产业。

  提升化工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走循环化、园区化、绿色化、精细化、集约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将荆门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特种油品生产基地、磷复肥生产基地、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到“十四五”末,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其中石化产业400亿元、磷化500亿元、精细化工450亿元、民爆化工50亿元。到2035年,化工产业实现高端化,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00亿元。

  “十四五”期间以推动石化产能倍增和产品高端化为方向,推动石化炼油主导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依托荆门石化现有石油和化工产业基础,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化工循环产业园东扩发展,推动园区配套一次炼油1000万吨原油管道和原油储备库建设,解决企业原油供应瓶颈问题;大力支持荆门石化炼化技术提档升级,建设百万吨特种油生产基地、百万吨化工产品基地和百万吨高等级沥青基地,开展炼油副产品深加工,提高高端石化产品加工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炼化一体化全产业链石油化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环保技术,实现石化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

  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依托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东宝区,进行石化炼化技术转型升级,解决化工基本原料供给长期不足问题,提高原油利用率,提高烯烃、芳烃、特种蜡油等基础化工原料产量和本地供应量;产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发展特种油脂深加工、丁辛醇、聚酯等深加工项目;发展碳四、碳五及芳烃、丙烯、乙烯等产业链;积极对接塑料、橡胶、日化、纺织等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开拓生产PE、PP、PA等上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十四五”期末,打造双百万炼油基地和油品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全市石化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

  依托荆门市磷矿资源,以绿色循环为目标,以提高生态环保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重点,坚持湿热法并举,全面延伸产业链,打造涵盖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等磷系化学品和磷矿伴生物回收制品绿色循环产业链;全面推进中小磷化整合重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着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高磷石膏和磷化工生产过程中副产物和“三废”综合利用;推进磷化工由肥料主导型向肥料与精细磷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并重转变,打造国内重要磷复肥生产基地、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稳定基础磷肥产业规模,打造湿法磷酸-基础化肥/高端化肥产业链,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新型肥料、生态肥、有机肥、高端水溶肥、硝基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尿基复合肥、中微量元素肥以及专用肥料,提高新型肥料比重,打造国内重要磷肥与复合肥研发与生产加工基地。从磷化工上游原料加工向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磷酸制造延伸,鼓励磷化工龙头企业发展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磷系医药中间品等产业链下游终端产品。到“十四五”末,磷化工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积极开发热法磷酸-精细磷化工产业链,以磷矿为基础发展氟化工及氟磷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利用回收氟资源发展无水氟化氢和单质氟,深度开发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氟橡胶等氟系新材料,含氟染料中间体、含氟纺织助剂、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化妆品添加剂、六氟磷酸锂等含氟精细化学品。到2025年氟系化工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着力引进培育发展磷矿伴生资源回收、矿渣利用、磷石膏加工利用等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磷石膏污染问题。全面实施“以用定产”政策,加快磷石膏产品在新型建材、道路交通建设等领域推广使用,打造国内重要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区。到2025年磷石膏利用总产能达到1000万吨/年,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锂电池材料、光引发剂和水性涂料、医药化工、防水材料、碳一化工等产业为依托,着力引进锂电池隔膜、醋酸、涂料胶粘剂、高端医药原料药等项目;全力打造高端新型材料化工产业链条,着力引进碳纤维、半导体级多晶硅、光刻胶、高纯试剂和气体、耐高温树脂等高端材料。拓展针对细分市场专用型产品,积极发展功能化、高端化、多元化特色精细化工产业。鼓励精细化工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从化工原料生产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做强碳一化工产业,拓展醇类产业链,满足市场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产品需求;稳固医药、农药中间体等传统精细化工,开发添加剂、活性剂等新兴领域产品。到2025年精细化工产值达到500亿元。

  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扩展产品种类。其中甲醇下游重点发展甲醛、醋酸等下游项目;合成气下游重点考虑乙醇、丁辛醇等项目;优化升级高端专用化学品产业,重点发展水性涂料、胶粘剂、添加剂等产品,尤其是UV固化涂料、水性聚氨酯胶粘剂、UV固化胶粘剂等高档产品;积极发展医药中间体,鼓励有条件企业向下延伸产业链,发展原创医药。

  以凯龙集团兼并重组项目为抓手,提高民爆产业生产能力、做大产业规模。积极引导企业布局硝酸铵、雷管、起爆器材、民用爆破、矿山开采等上下游产业项目,将我市打造为全国前三民爆产业基地。到十四五末,民爆化工产值达到50亿元。

  立足我市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围绕“资源整合、壮链扩群、品牌建设、提升效益、产值倍增”目标,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健康营养食品、纺织服装、环保家具、纸质包装等六条农产品加工/制造全产业链。

  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引进、培育农产品精加工企业,打造龙头企业“联合舰队”,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推进食品安全工程,改进农产品加工生产方式,保证从原料、生产、运输、储存到销售无食品安全风险。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创建一批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强全国性优质名牌,打响“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800亿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2%。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五个一”工程,围绕“一袋米”、“一壶油”,巩固提升京山桥米品牌优势,推进油菜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粮油精加工版块;围绕“一头猪”、“一只虾”推进禽肉及蛋制品、鱼虾类水产品走深加工、品牌化之路,打造畜禽水产加工版块;围绕食用菌、葛根、豆腐等资源和品牌,发展营养食品、休闲食品、发酵饮料、果蔬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健康休闲食品版块;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300亿元,年均增长8%。

  发挥国宝集团、洪森实业、民峰油脂等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稻米精加工和油菜精加工,强化现代种业建设,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粮油产业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对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优势,重点打造2-3家粮食加工企业集团。

  稻米精加工。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积极发展稻米等耐储农产品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重点开展稻米深加工和秸秆、稻壳米糠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引导稻米支持企业开发功能性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开发低碾磨大米、重构功能大米、健康米糠油等功能性新产品,加速开发全谷物及杂粮食品等营养健康新产品;提高加工米糠等废料综合利用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利用米糠提取多糖、米糠毛油、稻米油、植物甾醇、谷维素、维生素E,鼓励有能力企业开发米糠提取阿魏酸等作为医药、食品等添加剂;利用米糠中淀粉生产米酒、米汁,实现米糠全利用,推动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健康食材的转化增值。着力打造江汉平原优质稻种植基地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支持国宝桥米、洪森香米打造百亿产业集团。

  油菜精加工。依托我市优质油菜资源,对油菜进行“菜—花—油—蜜—肥”全产业链开发,丰富从油菜、油菜花、菜籽到油粕综合利用“油菜+”产品种类。拓宽油菜花产品种类,重点打造从种植、收购、加工到营销“荆门油菜”全产业链,引导加工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型;积极开发精炼菜籽油、高油酸菜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荆花”牌高油酸菜籽油为全国知名高档菜籽油产品品牌;油粕除了肥用、饲用外,开发提取多酚、多糖、蛋白、多肽和植酸等。

  立足本地养殖资源优势,打造从生态养殖、初加工、精加工到畜禽皮毛骨血、 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以生态健康养殖为重点,发展畜禽水产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提高水产加工业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禽肉及蛋制品、鱼虾类水产品走深加工、品牌化之路,打造全国知名的水产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开发加工系列鱼虾制品、风味食品、速冷食品等,增强禽畜水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进畜禽水产品精深加工,如龟胶、水产保健品研发与生产、水产制剂等研发;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全国高品质生态畜禽与水产产区。

  以健康休闲食品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本地食用菌、葛根、米糠、石牌豆腐等资源和品牌,重点发展营养食品、健康休闲食品、发酵饮料、特色果蔬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以荆门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屈家岭生态食品产业园为核心区。围绕食用菌、大豆、南瓜、蛋白桑、葛根、蛋、龟等开发系列休闲食品、保健食品;依托漳河柑橘、屈家岭黄桃等种植基地物候条件,扩大相关果蔬种植面积,丰富果蔬种植品类,稳定增长原料供应量、延长供应时间跨度;围绕黄桃、柑橘等水果,开发生产浓缩果蔬汁、果蔬原浆、速冻/冷冻果蔬、冷冻果蔬浆、果蔬罐头、特色果蔬酒饮料等终端高附加值产品,构建果蔬种植、收购、加工、冷藏、营销等果蔬汁全产业体系;积极开发食用菌氨基酸、蛋白粉等保健食品和药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围绕荆门莲藕等特色蔬菜,开发蔬菜脆、卤味等休闲小零食。

  支持健康营养食品加工企业应用新生产工艺、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生产终端高附加值产品;以市场需求推动企业拓展产品矩阵,推动行业发展向品质化、健康化、个性化趋势发展;积极向“互联网+”转型,发展线上食品、饮料等快销业务。

  推动纺织服装以纺纱织布为主导产业链低端向自主品牌服装鞋帽、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链中高端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纺织产业和服装制造业。着重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含量,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良性循环,降低原料以及产品流转成本;进一步实现互联网、云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营销环节应用;着重调整产品结构,注重纺织服装产业差异化发展,走名、优、特产品发展道路。至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年均增长10%。

  纺织。推动纺织产业由低端普通棉纱产品制造向高品质精梳棉、纤维新材料系列产品制造转型。紧抓纤维新材料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速产业整合,形成精品、高端纺织加工产业集群;开发高性能纺织纤维助剂系列产品(高性能碳纤维上浆剂、高性能碳纤维原丝油剂、高弹氨纶油剂、特种纺织助剂等)、聚氨酯软质装备系列产品、医用材料系列产品(可溶性止血材料)、工业用阻燃等特种纺织材料产品。

  服装。走“科技、时尚、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个性化、有知名度品牌服装企业,重点发展运动和休闲服装,建立运动休闲服装鞋帽自有品牌,打造服装制造版块。促进企业聚焦自产服饰和鞋类产品,开发个性化时尚化服装品类,优化库存和销售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设计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种类,重塑品牌形象等;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积极与本地纺织企业合作,提高原料本地采购率。

  按照“立足板材、绿色循环、突出家具、打造全链”思路,以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材产业园为依托,以宝源木业、万华生态家居、诗尼曼家居、亚丹生态家居等企业为龙头,以绿色循环、功能多元、品质优良为目标,围绕精木板、禾香板、木塑板“三张环保板”,以定制装配式绿色环保家居为目标。积极引导环保家居企业向园区聚集,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联系和合作,形成以木材、板料、装饰装修辅材、家具制造、全屋定制装修为一体的零甲醛板材及绿色环保定制家具(居)全产业链,实现从原材料、产品到“交钥匙工程”全产业服务能力。至2025年,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0%。

  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出抗折耐压性强、印刷效果好、花色品种多的纸制品包装;提升产品科技水平,发展特殊功能包装材料,如防油、防潮、保鲜、杀菌等高品质产品,生产透气、抗震抗压等功能性纸制品包装;在生产瓦楞纸、纸板纸箱、纸杯、纸盒、纸袋、纸托盘等传统纸制品产品基础上,生产功能性、高附加值纸质品包装;加快产业间融合联系,拓

  紧跟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重大环保政策,积极扶持湖北光合生物等企业,大力发展以淀粉等天然物质为基础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以高强度、低克重、轻量化为质量要求,以生态、环保、健康、循环利用为制造理念,开发全生物可降解包装,包括天然材料玉米淀粉、纤维素,以及合成材料聚乳酸(PLA)、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AT)、聚己内酯(PCL)、聚羟基烷酸酯(PHA)、淀粉塑料、生物工程塑等。

  “十四五”期间,依托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漳河新区等地产业园,坚持发展高端装备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相结合,以智能化、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通用航空装备产业、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机装备等产业。全力打造通用航空新城和新能源汽车之都,努力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装备制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将荆门市建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智造支撑、集聚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形成通用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力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8%以上。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紧密对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依托“一核(漳河机场通用航空核心区)、两区(航空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本部和新区研发基地、荆门高新区航空装备工业园)、多点(钟祥、京山、沙洋、屈家岭等通用机场)”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发展通用航空飞机、无人机、其他航空航天器产品谱系规划、设计与整机制造。大力推进重载飞艇、民用载人飞艇、轻型运动飞机、分体式无人运输机等自主研发重大项目和腐蚀防护等技术产业化。批量生产海王、天使、A2C等成熟机型。

  加快引进航空关键设备制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地面设备等)、无人机系统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项目,积极培育发展通用航空维修、适航认证等服务产业,全面完善通用航空产业链。支持国家级轻型运动飞机研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航空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突破关键技术,完善配套设备,深化特种飞行器适航验证能力,建设国家特种飞行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通航产业创新中心。以荆门爱飞客特色小镇为依托,高质量建设漳河新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航空产业园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实现通用航空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

  紧密对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与省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部署,以我市现有汽车产业园整车制造基地为核心,以钟祥市、京山市、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钟祥市装备制造聚集区为辅助,突破性发展汽车整车制造产业,培育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重点推进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锂离子、氢燃料电池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链全面发展。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推进长城汽车兼并重组长丰猎豹资产项目。重点发展长城皮卡等整车生产项目,打造长城汽车华中地区生产基地,着力建设汽车整车制造产业。到2025年,长城汽车实现年收入300亿元以上。

  引导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积极布局新能源整车制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全面培育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中集宏图等企业的智能充电桩、标准化智能充(换)电站等新能源汽车应用配套设施项目,构建智能汽车服务保障体系。

  紧抓长城汽车整车制造项目落户我市机遇,大力配套发展车用玻璃、电机、电控、底盘、轮胎、传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加粗拉长汽车整车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合得利循环轮胎、航特轻量化汽车底盘等潜力项目。参与打造区域氢燃料汽车产业链。紧密对接湖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示范应用工作,依托盈德气体、雄韬电源等企业,适时引进制取、存储、运输和应用氢能以及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项目。

  以中集宏图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型高效LNG公路运输罐车、LNG低温液体运输车等能源运输特种车。对接中联重科等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冷链物流车、环卫专用车(洒水车、扫路车、吸污车、道路清障拖车等)整车制造项目。到2025年,特色专用车辆实现年收入50亿元以上。

  依托荆门沙洋、钟祥、京山、高新区·掇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平粮机器人、巡逻机器人等)、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纸制品等轻工包装机械等)、激光设备、关键零部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以及伺服控制机构等)等产业,打造特色鲜明、功能耦合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分布格局。

  发展壮大京山轻机、楚大机电等传统优势企业。支持京山轻机,着力完善智能产品与成套设备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依托埃斯顿、泓润智能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积极培育3D打印装备制造等新兴项目。到2025年,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达到200亿元。

  依托京山农业装备产业园,以现有农业整机生产和配套零件成产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动力机械、收获机械、粮油加工储存机械。以三雷重工、京山超能为依托,重点开发12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等高端农业装备。以叶威粮机为重点,重点发展油料智能化加工、储存成套设备,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农业装备,建设农产品加工、储存自动化生产线,打造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引进培育配套零部件企业,健全农业装备产业链。到2025年,现代农业装备产值达到100亿元。

  重点开发新能源风电装备、化工存储装备、锅炉脱硫脱硝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等,提高风电、化工存储、烟气处理、垃圾处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明叶新能源、京冶重工加强风电装备研发,重点发展叶片、齿轮箱以及轴承等关键零部件;鼓励污水处理设备制造、土壤修复等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在能源市场持续增长和政策利好大环境下,支持中集宏图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导,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专用存储和化工存储装备产业,全力打造能源储运装备生产基地。

  支持克莱德、华信机械等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向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制造(电站锅炉吹灰器、机动车尾气净化系统)等环保成套设备制造商转型;支持华信机械打造国内最大锅炉吹灰器生产制造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及化工环保装备产值达到100亿元。

  重点发展物料输送设备、智能物流设备(AGV)、仓储搬运机械等,依托泰富重工、脉辉科技、海之力、深海弈智等龙头企业,建设中南地区最大的物流和仓储装备生产出口基地。到2025年,物流仓储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重点发展高端耐热铸铁阀门、高性能球墨铸铁、精密铸锻件等高性能产品。依托普安阀门、恒力流体等,继续扩大低压阀门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型节能环保阀门;依托博士隆,发展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配套的基础铸锻件和异型件。到2025年,阀门及基础件产值达到30亿元。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接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扬“争抢转”精神,促进产业调整与优化,实现创新、集约、绿色、融合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规模企业达到170家以上,产值超过1000亿元。

  坚持以新能源基地建设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循环经济升级为主线,依托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等地新能源资源禀赋,围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重点能源及储能装备,推动百万千瓦级“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华中锂电之都”等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先进储能装备、材料、器材等产业发展,取得新能源发展先发优势,有效改善能源结构,提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力争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产值700亿元以上。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一组织、分布实施等原则,按照“有效利用、保护环境、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发展思路,推进风能发电建设及风能发电运营维护项目。依托大唐电力、协和电力、湖北能源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以东宝区、钟祥市、沙洋县为重点,建设“就地消纳”分散式风电项目6个以上,适时建设大型风电场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0万千瓦。

  我市属于湖北省太阳能资源一级利用区,预计可开发容量为300万千瓦以上。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资源利用与配套产业发展相结合,引进国内外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光伏+”应用模式,在钟祥、沙洋、屈家岭、京山等地,规划建设太阳能温室、光伏农业生态大棚、采矿塌陷区综合治理光伏电站、渔光互补项目。在城区新建建筑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发电;农村地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居民屋顶光伏工程。引进3-5家光伏设备生产企业,力争到2025年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万以上,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

  按照合理布局、区域统筹、热点优先原则,稳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鼓励各县市区布局生活垃圾、生物质资源焚烧发电项目,支持相邻县市区共建共享焚烧发电设施。合理推进沼气发电。根据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食品、化工、医药、屠宰等企业工业有机废水规模,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动沼气高值化利用,合理向周边用户供气,积极发展余气发电工程。

  加快钟祥碾盘山水利发电枢纽工程建设,开展钟祥北山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

  依托亿纬动力、雄韬电源等企业,做强磷酸铁锂电池、方形铝壳三元电池,鼓励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铅碳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不断丰富电池产品种类,构建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产业链。打造“华中锂电之都”,加快亿纬动力储能产业园建设,在现有四个园区产能28.5GWH基础上,力争3年之内投资210亿元新建4区-11区项目,新增产能114.3GWH,总产能达到142.8GWH,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十四五”期间,立足现有厚实石化和磷化产业基础,依托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钟祥胡集经济开发区、京山宋河化工园,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用新材料、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产业技术中心,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70家以上,产值300亿元以上。

  重点依托格林美、新宙邦、百杰瑞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重大项目,补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隔膜、结构件等产业链缺失环节,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着力构建从基础原材料到电芯制造及Pack组装、再到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链,全力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依托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千万吨石油炼制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延申聚丙烯产业链条,重点推进非织造布及汽车内饰产业的发展。依托博韬合纤、金龙非织造布、奥美医疗、长城汽车等龙头,积极引进无纺布、汽车内饰终端应用的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壮大产业用纺织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加大与国家重大材料项目对接,着力发展高性能膜材料(光引发剂等)、新型建筑材料(防水材料等)、金属纳米材料制造、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项目。

  以固润科技、美邦化学、水起科技、尚助化学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光引发剂及水性涂料,建设全国知名的光引发剂及水性涂料生产基地。

  以东方雨虹、科顺防水、君健新材料、永健新材料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防水材料及化工新材料,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防水材料生产基地。

  以格林美新材料、金泉新材料为龙头,配套武汉、重庆、成都、合肥等市场需求,围绕光电子、集成电路、敏感元件、磁体等核心产品,大力发展:特种陶瓷制品制造、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所用的功能材料及工艺辅助材料(石墨烯等)。

  “十四五”期间,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市”理念,按照“健全网络、完善链条、壮大规模、提升能力”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荆门市的优势和条件,以创新驱动为主线,以园区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强化政府引导,促进再生资源“无害化、循环化、高值化”利用,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产业的大进步推动生态市建设的大提速,重点布局东宝、掇刀、钟祥、京山四个区域,全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省绿色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能效领跑者,能效之星企业,创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重点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荆门静脉产业园、沙洋新型建材产业园等园区,推进格林美、静脉产业园等一批重点环保项目,打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环保技术服务等领域,形成以废旧电子产品及元器件、报废汽车、废旧塑料等大宗城市矿产废弃物为主,以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为辅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实现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集群积聚发展,达到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高质量目标,成为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到2025年,全市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家数达到90家,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以上,其中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300亿元,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50亿元、环保装备产业达到45亿元,绿色建材产业达到405亿元。

  抢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井喷机遇,充分发挥掇刀区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园的集群作用,以解决本地环境资源痛点为突破口,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立足现有废弃钴、镍资源原料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废弃物(“四机一脑”、废旧动力电池等)循环利用产业,充分发挥荆门格林美产业龙头作用,积极发展镍钴锰电池材料前驱体、镍钴铝电池材料前驱体、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等电池材料,构建“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提纯—超细粉体—电池材料—动力电池”产业链,巩固完善三元动力电池材料原料体系与材料制造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废弃电器电子、废旧电池、报废汽车、废塑料、废旧轮胎等高值化、多元化和资源化利用,提升废橡胶制新材料回收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利用、废旧线路板热解产物及多金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高值化水平。

  以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处理厂为平台,推进发展生活垃圾、建材垃圾等资源化利用,采用“破碎分拣—分级储存—深加工联合粉磨—制品生产—干粉砂浆生产”工艺,实现城市有机废弃物(餐厨、粪便、污泥等)、建材垃圾、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目标,完善城市废弃物协同利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立足我市磷石膏、粉煤灰等尾矿资源条件,以磷石膏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重点,稳定现有纸面石膏板产能;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攻关相结合,开发新型环保绿色建筑材料:墙板、砂浆、砌块、水泥添加剂、建材石膏、抹灰石膏等磷石膏深加工产品,壮大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延长我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紧抓国家限塑令机遇,构建废塑料循环利用多元化发展模式,围绕废塑料绿色循环与高价值利用,重点发展废塑料—塑木型材和废聚氯乙烯—PVC双壁波管循环产业链,支持发展废塑料瓶—涤纶BCF长丝—地毯和废丙纶毡—丙纶短纤维循环产业链,形成废塑料产业链共生发展态势,鼓励荆门格林美、瑞铂科技、荆塑科技,福登地毯和博韬合纤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拓宽废塑料循环利用领域,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增加废塑料利用产业的体量力争到2025年废塑料综合利用公告企业达到3家以上。

  发展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引导相关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满足禁限部分塑料制品后的替代产品需求,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规范塑料制品生产,要求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回收循环利用性能,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

  重点支持晶昱玻璃、隆信裕、合得利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废玻璃、废轮胎改性深加工,延伸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废玻璃、废轮胎综合利用公告企业达到2家以上。

  在能源市场持续增长和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全力打造区域能源储运装备基地。以中集宏图为龙头,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储运装备制造,支持华信机械、美辰环保等企业发展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制造(电站锅炉吹灰器、机动车尾气净化系统),废气、废水处理系统,打造国内最大锅炉吹灰器生产制造基地和综合型环保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发展固废处理、噪音防治、环境监测、消毒防腐、节能降耗、环卫清洁、环保仪器仪表等相关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努力实现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业的迅速壮大,力争2025年产值实现45亿元。

  改造升级水泥、玻璃、石材、钢材等传统建材业,大力开发满足市场需求新型建材材料,提升行业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产值实现405亿元。

  加快水泥基材料技术创新和进步,重点研发低热型通用性水泥基材料;突破材料高性能化和绿色低碳化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国家重点工程用超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推动行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快速跨域发展。紧跟国标要求,裁汰预拌混凝土等过剩落后产能,推动行业向中高端发展。

  抢抓国家鼓励规范发展机制砂石产业机遇,贯彻落实我省建筑石料供应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我市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石材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建设7大机制砂石产业基地,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着力延伸下游绿色建材、商混、纳米碳酸钙、食品级、医用级碳酸钙产品等,提升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机制砂石产业基地。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和功能化先进玻璃材料及其制品。通过向下游玻璃产品深加工延伸,拉伸玻璃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基础牢固、生产布局集中、产品结构齐全、生产体系完善的玻璃产业集群,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玻璃生产基地和玻璃产品集散基地。

  按照“立足板材、主打环保、突出家具、打造全链”思路,以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材产业园为依托,以宝源木业、万华生态家居、诗尼曼家居、亚丹生态家居等企业为龙头,以环境友好、使用寿命长、可循环利用为目标,围绕精木板、禾香板、木塑板“三张环保板”,打造零甲醛板材及绿色环保定制家具(居)产业链。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环保家居企业向园区聚集,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定制装配式绿色环保家居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补链延链、做强做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联系和合作,形成以木材、板料、装饰装修辅材、家具制造、全屋定制装修以及装配式建材为一体全产业链生态;实现从原材料、产品到“交钥匙工程”全产业服务能力,打造绿色建材、家居、建材全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以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以链长制为抓手,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强优势、固底盘,加快构建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体系。重点依托我市原料药(中间体)、中药材养殖种植、医疗器械等产业基础与优势,巩固提升优势化学原料药和制剂,培育壮大特色中医药,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建设形成具有百亿能级的“一核(荆门高新区医药产业核心区)四区(东宝区、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特色医药产业集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成华中地区知名的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为推进“健康荆门”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到2025年,全市规模生物医药企业总数达到40家,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抢抓国家仿制药、医改医保等政策调整,以及群众需求不断增长重大机遇,依托亨迪药业、润都、汉瑞等骨干龙头企业,围绕解热镇痛、新型甾体激素、抗病毒、抗肿瘤、心脑血管、抗生素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发一批高端特色新型原料药产品,推进一批高端特色新型原料药产业化重点项目,力争将荆门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和省级原料药生产基地。

  围绕解热镇痛、抗病毒类等我市传统优势原料药门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严格落实环保、安全、健康等国家标准,提高原料药绿色产品比重;优化产业资源配置,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巩固传统原料药的优势。

  重点围绕解热镇痛、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抗生素等重大疾病领域,依托布洛芬等重点原料药优势门类,加强关键工艺创新,推进特色原料药、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协同研发。支持亨迪药业布洛芬片、布洛芬颗粒、托拉塞米和康沁药业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大力推广应用缓释、控释、速释、靶向释药、透皮和粘膜给药等新技术,重点发展长效注射、口腔速释、吸入制剂、脂质体、儿童适宜剂型、靶向制剂、新型皮肤给药制剂等,大幅提升优势主导产品附加值。

  积极推进我市原料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扩规模、增品种、提品质,提高绿色与安全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全市原料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以荆半夏、龟板等为代表的“一县一品”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种植,开展道地药材种质种苗培育、种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研发,促进道地药材定制药园企业建设,培育道地药材品牌。

  推进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与产业化,形成中药配方颗粒产能;加强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提高配方颗粒质量;引导高质量饮片研发与生产,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与智能化生产水平;探索中药饮片生产第三方检测机制,降低中药饮片质量检测成本;开展高端饮片、现代饮片研发,提高中药饮片生产效率和经济附加值。

  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加强现代中药、经典名方、医院制剂等中药新药创制,丰富中成药品种;探索建设现代创新中药研发机构、中药新药孵化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试点中药创新、成果转化融资服务,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和成本。

  鼓励中兽药、中药农药、日用产品研发与生产,延伸中药产业链,提高中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以目标为导向,加强中药资源基础开发研究,“一县一品”资源开发利用普遍取得突破,形成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依托“一县一品”中药材资源,构建产地加工、集中仓储、规模交易的商业营销模式,重点支持东宝现代中药产业集中区建设。

  以荆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沙洋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区为重点,积极引进门槛相对低、市场前景好的一、二类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医疗辅材和耗材、家用医疗器械、康复医疗设备、中医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鼓励医疗器械企业自主创新和OEM服务项目引进,突破性发展:健康监测、家用医疗设备、便携医疗器械、远程诊疗器械、中高端医用辅材、高端影像设备、植介入材料、分子诊设备及试剂、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尽快形成医疗器械规模优势。

  依托奥美医疗、稳健医疗、福鑫医疗等打造医用防护用品产业链;加强大规模疫病应急产品及解决方案研究,提升对突发传染病的传染识别、传染途径切断等应急反应能力;支持防疫医用防护物资生产企业合理布局产能,推行柔性制造和敏捷生产,打造“平战”结合的医疗装备产业结构,做好产能储备。

  “十四五”期间,依托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融合为驱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协同构建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印制线路板、光电子应用、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细分产业集群,切实推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转型整体驱动全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到2025年,规模企业总数达到60家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5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15%,数字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5%左右,成为引领带动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在动力型及储能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新型电极等材料上实现突破。在做大做强磷酸铁锂电池、方形铝壳三元电池的基础上,积极横向拓展,培育和引进超级电容、燃料电池生产企业,鼓励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铅碳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不断丰富电池产品种类,构建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产业链,将我市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动力及储能电池集聚基地。到2025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依托东宝电子信息产业园已有硬/柔性单、多层电子线路板、铝/铜基板基础,重点支持弘毅电子、永创鑫电子等企业,不断扩大高密度互联(HDI)线路板生产规模,积极引进高端环保型PCB及柔性电路板(FPC)设计制造项目,不断丰富高密度、高集成、封装化、微细化、多层化、柔性化的印刷线路板品种,延伸产业链,将东宝区打造成我国中部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品种最齐全的印刷线亿元,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

  依托锐择光电、骏骞光电等企业,加快发展光通信器件以及光纤分支器、光纤连接器等产品,积极引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培育发展新一代宽带光通信、移动通信等通信系统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在LED背光模组方面,依托鸿创科技、弘汉光电等企业,以触摸屏模组生产为产业切入点,借助产业延伸渗透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液晶显示模组、液晶面板及相关配套产品,引进液晶、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膜等产品项目。把握LED照明市场逐步进入繁荣期的发展机遇,依托湖北协进、久祥电子等企业,积极发展LED上游材料及其配套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封装企业入驻,发展功率型白光LED、表面贴装器件等优势产品。到2025年,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的企业4家以上。

  依托格莱尔科技、中原电子等企业, 在巩固现有贴片电感、电流互感器等产品的基础上,向电子元器件高端方向延伸扩展。优先支持贴片钽电容及延伸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对原生产制造水平进行改造升级,并逐步鼓励企业投入薄膜电容和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研发。到2025年,产值达到15亿元,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

  依托长城汽车、航特科技等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发展燃油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管理系统 (BMS)、动力控制器、车载电脑、导航系统、交通信息采集设备、防盗系统、车身总线控制、汽车线束、智能仪表盘、车身控制用传感器、自适应前照灯控制系统(AFS)等汽车车载电子系统,把荆门高新区建成在我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到2025年,产值达到20亿元,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

  积极引进软件与信息服务骨干及成长型企业,培育壮大软通智慧、叶威智能、楚禹水务等本地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加大工具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研发应用,提高高端软件供给能力。面向工业领域,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等关键环节,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自动化应用软件,大力支持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和产业化;面向交通、物流、教育、旅游等重点行业,加大研发应用软件和小程序等软件产品,鼓励发展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到2025年,产值达到5亿元,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3家以上。

  紧密对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资源要素承载能力,健全特色园区差异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各市县区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引领、要素供给、资源配置、考核激励,加快“市级领跑、县域突破、乡村振兴”,形成三级联动、多点支撑、全域腾飞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主体功能突出、高质量发展国土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紧密对接我省“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空间布局,立足荆门各县市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七大产业为基础,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壮链扩群”为路径,按照产业链完备、用地集约、资源共享、绿色高效原则,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科学规划荆门各县市区产业“块状经济”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产业互补、错位发展县域产业特色发展布局,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宜荆荆恩”南翼“雁阵效应”新引擎,建设“宜荆荆恩”城市群新兴产业引领区。

  沙洋县沙洋是湖北省和中国地理几何中心,位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结合部,毗邻汉江,水运畅通,素有“汉江明珠”、“小汉口”美誉。水稻、棉花、油料、畜禽、鲜鱼等农产品量大质优,是全国著名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基地。新型工业后发赶超,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四大百亿产业”初具规模。主要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和功能化先进玻璃材料,通过向下游玻璃产品深加工延伸,拉伸玻璃产业链条,建设中南地区最大玻璃产业贸易集散基地。

  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结合现有机械和临港装备制造产业,条件适宜时向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机器人、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等先进材料延伸。 高性能铝合金、镁钛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延伸。

  钟祥市钟祥市是连东西、跨南北重要交通要道和物流集散地,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经济纽带,是名闻全国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之一,以襄荆高速、武荆高速、207国道、省道寺沙线、省道分当线、省道文乐线、襄钟线为核心“三纵四横”大陆网格局。推进磷化企业攀大附强、兼并重组、技改提能,加快沿江化工企业关停并转步伐,围绕数控机床制造、配套、使用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中低品位磷矿石综合利用项目、机床数控系统研发项目、东风汽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部件生产项目等。

  京山市京山市位于湖北经济最活跃武汉—宜昌—襄阳大三角中心,自然资源较丰富,非金属矿具有较高工业开采价值。推动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将京山农机装备产业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拉长农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京山轻机实施高端精品战略、国际化战略、品牌战略。

  东宝区东宝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湖北中部,北枕荆山余脉,南接江汉平原。焦枝、长荆、荆沙、蒙华铁路与襄荆、荆宜、武荆等高速公路、207国道、347国道纵横交错,皂当、荆潜、荆南等省级公路贯穿全境。矿藏丰富,有石膏、石灰石、煤炭、方解石、大理石、铝矾土、硅、石英砂、硫、铁、锰、铜等24种之多。规划建设绿色家居产业区、装配式产业区、节能保温产业区、建材设备产业区、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

  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地处中国地理中心之鄂中金三角中心地带,东望武汉,与钟祥市相连;西接宜昌,与当阳市交界;南邻荆州,与沙洋县接壤;北通襄阳,与东宝区比邻。石膏、燃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石膏储量达8.5亿吨,可开采量超过6亿吨,位居全国前列。推进产业链招商,推行联动招商、以商招商和驻点招商,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园区、一个领导、一个招商分局、一个招商专班”要求,划分华东、华南、华北、华中四个战区,发挥天津、上海和东北招商联络处优势,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支撑项目。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漳河新区位于荆门市西郊,距中心城区约19千米,是大型人工湖泊型风景区。漳河风景区总面积400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100余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04平方千米,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是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200多个岛屿,水库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质标准。建设生态科技产业城,加快推进漳河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雍和医康养荆门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集药医养健游于一体大健康产业园;建设集科技研发、创新孵化、人才培训、综合服务于一体科创社区,打造区域性总部经济中心,发展漳河果冻橙、荆双井西瓜、漳河清水小龙虾等特色产业。

  结合我市七大产业发展基础及未来趋势,大力推进“壮链扩群”工程,强化产业链招商,吸引世界 500 强、中国 500强、民营500强、行业领先和国内知名企业及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落子产业链关键节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各类知名企业落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职能型总部。不断集聚壮大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竞争优势突出主导产业,促进各主导产业形成龙头牵引、共生互补、协同高效产业链生态体系。

  化工产业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东宝区、掇刀区石油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民爆化工

  农产品加工业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优质精油加工、畜禽水产加工、健康营养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环保家具、纸质品包装

  装备制造产业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掇刀区、漳河新区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装备、能源化工及节能环保装备、临港及搬运装备、阀门及基础件

  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钟祥市、京山市、东宝区、掇刀区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及服务、绿色建材

  生物医药产业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东宝区、掇刀区化学原料药与制剂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钟祥市、京山市、东宝区、掇刀区电子元器件、印制线路板、光电子应用等

  以国家、省级开发区为主导,按照统筹分类、分区定位、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原则,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支持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依法依规扩区调区,加大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建设与应用,赋能改造提升制造业,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到2025年,荆门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四个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20强。

  秉持“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只产业发展基金”园区运营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园区从布局形态开发向深化功能开发转变。一是立足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和区位条件,聚焦主导产业,强化特色,完善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从单纯集聚向有机整合、协同延伸发展的产业生态转变,打造专精优特的国家、省级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按照优先发展、控制发展原则:推进优先发展类合规化工园区升级和产业集聚,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重点支持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胡集经济开发区化工园、东宝化工循环产业园和京山市宋河精细化工产业园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综合管理能力,在安全、环保、交通物流、功能配套、智能化等方面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严格项目准入,推动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项目全面向重点园区集聚,打造国内领先的专业化工园区。

  坚持创新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荆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支持荆门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面向荆门发展需求,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范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简单加工制造环节向设计、研发、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增强制造业创新发展动能,推动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先进科技、高端人才、金融资本等核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活动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瞄准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共性技术难题、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需求,有针对性地促进重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项目开发、平台建设、境外合作等延伸创新链。(2)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工程。深入实施企业梯队和创新能力培育工程:一是围绕重点领域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成为千亿元“航母企业”;二是隐形冠军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全面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能级;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打造科技型领军企业。(3)全力打造新型产业创新联合体。在产业链关键节点,支持企业牵头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建新型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产品技术支撑体系,实现“骨干企业有院士工作站或研发中心、规上企业有合作院所、小微企业有指导专家”。(4) 推动产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引进转化技术,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完善区域技术转移一体化体系,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普惠共享。(5)打造开放协同创新网络。以需求为导向,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多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设立盟长负责制;发挥创新资源、市场渠道、供应链等优势,引导上下游成长型企业集聚发展,创建覆盖七大产业的各类公共协同创新网络;鼓励企业牵头参与国家以及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推动创新要素资源互动整合。

  1.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多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设立盟长负责制;鼓励企业主导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实施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工程。一是围绕重点领域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成为千亿元“航母企业”;二是隐形冠军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打造科技型领军企业。

  3.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研发经费的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和研发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例,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项目开发、平台建设、境外合作等延伸创新链。

  (1)推进制造业基础高级化。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基础产品和技术,增加传统产业创新投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制定培育计划和扶持政策,实施“鲲鹏行动”、“雄鹰计划”和“云雀工程”,提高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领域发展,促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突破行动;跨越式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全面配套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基础设施,全面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夯实制造业基础,实现制造业强市。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破解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协同联动,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设立链长制,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着重提高生产制造环节科技含量;建立强关联、高强度的创新协同网络,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依托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研发平台支撑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绿色技术,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快销化、个性化;实施“千企千亿技改”工程,编制重点技改项目清单和推进路线图,支持企业实施关键工序和核心装备升级换代,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3)实施产业链设备智能化改造。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为制造业升级基本驱动力,以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为传统产业升级有力抓手,不断推动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延伸产业链;采用更先进提取、分离、制造设备与技术,不断挖掘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推动农产品精制造水平整体提升;鼓励化工、装备制造企业、建材企业、纺织服装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从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化;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技术改造投资,到“十四五”。

相关推荐
  • 首页「皇马注册」首页
  • 首页-万和城-「有保障,更省心」
  • 主页,(梦之城娱乐),主页
  • 主页东丰娱乐-怎么提现
  • 欧皇注册步骤和入口
  • 首页任天堂娱乐平台
  • 首页_华宇注册_官方测速平台
  • 真人娱乐-登录首页
  • 首页欧陆娱乐主管首页
  • 首页(鼎汇注册)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