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龙行天下娱乐挂机「主页。一斤银耳百担粮。银耳,是中国传统滋补上品,有“菌中之冠”之称的银耳在20世纪中旬仍是稀有的餐桌“奢侈品”。短短半个多世纪,银耳已成为百姓餐桌常客,这样的转变与福建宁德的小城古田密切相关。
日前,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在宁德古田举行,在一场场座谈会和展销中,关于古田银耳的“传说”渐现出清晰的脉络。追溯古田由“银花”创造的“奇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农业产业链的诞生,更是这背后造福人类的中国智慧。
山多地少,两建大型水电站,30年内移民6.3万人,古田,曾是福建最大的库区移民县。
易地而居,在新垦的山野间,古田人白手起家,实现了财富的“逆袭”,连续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宁德市第一。“买房都能用现金”是许多外地人对古田富裕程度的印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银耳价高难得,有专家研制出段木栽培技术,不少“嗅觉灵敏”的菇农便引进试种。古田也开始了人工栽培银耳的探索。比其他地区幸运的是,古田库区丰沛的水汽让食用菌生长如有天助。
从1977年的代料瓶栽技术突破开始,古田的银耳技术共经历三次变革。银耳产量从1976年不足1吨提高到了1982年的219吨,增长200多倍,产值翻了57倍。
“当时银耳单价很高,技术突破是很轰动的,《人民日报》都作了报道。从全国写信来求学的人不计其数,最多的时候一天收了300袋,一年收了四五万封信,堆满两个房间。”“土专家”姚淑先被当地视为银耳栽培技术革新的关键人物,受聘为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更在1994年获得国际银耳栽培高产技术金奖。
姚淑先介绍,银耳的“育种”难度很大,即便在今天,其人工栽培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国范围内尚只有古田建立起大规模产业基础。
数据显示,目前古田银耳产量占全国90%以上,甚至在几十年间拉动银耳价格,使之成为“平民食材”。
靠着核心技术,古田早早确立了“以菌立县”的理念,先后完成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等食用菌人工种植技术突破,形成50%涉农贷款用于食用菌产业、60%农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70%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80%农业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格局。
这是古田人引以为豪的“逆袭传说”。在银耳产业发展大会上,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用菌产业专家也为这样的成功而惊叹。
古田的“逆袭”是有迹可循的,古田人知道,天时地利之上,“奇迹”更靠双手和头脑创造。
菇农彭仁胜的父辈就是库区移民,今年年过花甲的他“菇龄”有近四十年。“最早的时候种一点点,起早贪黑守着,太阳底下晒干后挑着坐船去县城卖。”如今彭仁胜已拥有十几间光伏菇棚,科技种菇,“一年种几万斤,自家小孩也来帮忙”。
这样的“发家史”在古田几乎家家可闻。从提篮叫卖,到占街为市,再到第一个银耳交易场所,古田的银耳产业随着技术量变一点点走向产业质变。
在有着“银耳第一村”之称的极乐村,菇农们的科研开始“抠细节”,将原料配比、培养袋容量、温度调控等12项技术规范应用到银耳栽培专用房,银耳品质更上一个台阶。
古田县农机管理站和县农械厂研制出成套食用菌设备,让机械化养菌在古田“遍地开花”;2001年,凤埔菇农首创锅炉蒸汽灭菌、烘干技术,至2005年全县锅炉烘干厂达到28家,产业分工初具规模;2002年,以古田国有综合农场为首,当地开始高标准食用菌生产房建设,银耳生产基地化渐有雏形……
靠着前期技术和经验上的积累,古田早早就把机械化、规模化、基地化的工业“新概念”用到了生产线上。此后,本草银耳、冻干精深加工、工厂化种植等等升级,使古田的银耳产业在一二三产领域皆有建树,更让古田银耳的品质、口碑在全国范围内“一骑绝尘”。
时至今日,古田引以为豪的食用菌“县域工厂化”模式已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成为业内难以复制的“王牌”。古田县食用菌协会会长谭国良介绍,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古田县打造了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使得食用菌生产中每个环节的成本持续降低,食用菌产业体现出收入持续稳定、生产更加绿色、发展更加可持续的特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古田兴起了给银耳“升值”的新趋势,打好品质“地基”,还要拉高行业“天花板”。
2017年,广东商人陈清华经招商引资来到古田。“从几千万做到上亿级企业,古田是我的福地。”在大会期间举行的商贸对接会上,陈清华感慨良多,“提出高端化,我们的银耳最高时一克卖到三块。”
带着商业野心,陈清华提出打造全产业生态,组建专业科研团队、对标国际标准、推出有机概念、与福建农科院共建行业首家银耳产业研究院……
不仅是农人,更是研究员、品牌运营、市场销售,有一批像陈清华一样的企业家开始谋划银耳品牌化、国际化建设。上太空、推药膳、做美妆……学界业界基于银耳多糖等成分的开发和研究也在开拓银耳产业的新可能。
目前,古田已成为全中国最大的银耳商品生产基地,也是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中国·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6亿元,全县有电商企业400多家、电商店铺2700多家。2023年,“古田银耳”以147.32亿元居全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并获最佳增长奖。
人们常说古田靠一朵“菌花”走上致富路,在“大食物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当下,古田银耳有了更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李玉在银耳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到,全国592个贫困县有约72%开展了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李玉在银耳产业发展大会上演讲。人民网摄
“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李玉表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继续走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创新之路,加快精准育种、智能栽培和精深加工的脚步,践行大食物观,端牢“菌粮饭碗”。
古田日渐壮大的食用菌产业也引起国际关注。“站在创新、可持续性与粮食安全的交汇点上,今天的全球食品体系正在经历重大变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复杂。”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副代表柯世明看来,通过加强价值链——例如银耳价值链的发展,特别是在边缘化或服务不足的地区,可以创造经济机会、改善粮食获取,并提升营养水平。
事实上,从2000年起,古田县就开始为发展中国家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每年举办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亚太地区食用菌技术国际培训班,已为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组织机构提供考察培训,内容涵盖菌草栽培技术、菌草种植食用菌技术、古田食用菌种植模式等,累计培训学员700多人次。
“嗅觉”灵敏的古田也正抓住机遇打造“世界银耳之都”。当前,古田食用菌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还打入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产销率达98%以上。
国际蘑菇学会主席格雷格·西莫欣赏古田建立起的县域化产业体系,他期待,通过大会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将研究成果带给农民、惠及大众。
在海外,肩负大国责任,以古田为代表的中国食用菌产业经验一次次得到验证,尤其在带动农民、妇女就业等方面成效显著。
“中国一直在倡导‘南南合作’,用自己的发展经验和技术帮助其他国家减贫。古田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总干事吴忠介绍,银耳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国际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开班,二十余名来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与减贫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学者、国际组织代表走进古田学习考察。
多位世界粮食计划署总部、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表示,未来将通过国际组织网络推广食用菌技术和产业运营。
“古田会腾飞,成为真正的‘中国食用菌之都,世界食用菌之窗’,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智慧。”李玉说。